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02:23:17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木然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20)

赖特对设计住宅的热爱,体现在细节上。 一个人,只有当他积聚了很深厚很深厚的爱之后,才会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别出心裁,有声有色。哪怕是翻建的房子。 在翻建自己的橡树园镇(Oak Park)住宅时,赖特特意在设计上强化了新饭厅的“整体”性,像选用内嵌式书架、矮柜、还有从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那里吸取灵感而来的、最代表他早期家俱特色的餐桌椅:像城墙般围住餐桌的、硬梆梆的高过头部的木靠背。并且还特意对天花板动了手脚,加上一个豪华的吊顶,目的是为了内置顶灯,这样,当你坐在饭厅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只会被引向铜制灯罩上的抽象图案和花纹上,而不是看到灯头、电线等等。 麦金托什是苏格兰裔的建筑师。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原来所奉行的孤立主义政治放宽,令到日本艺术有机会走向欧洲。西方世界对日本艺术的流行与热衷,产生了一种独到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日本主义(Japonisme)。这种风格受到麦金托什的称许,因为风格内涵收敛、节俭而非炫耀、积累;讲求简单形式及自然材料而非精巧及细工;表现纹理和光影而非花样和装饰。 在旧式的西方家具裡,装饰被认定是家主人财富的象征,也显示家具本身的价值,因为装饰相当花费时间,而且也喜欢斗豪华。而日本风格的家具与设计着重于“真空妙有”,从内在唤出平静及有机的质感。麦金托什凭藉着自己的感悟,创立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工艺美术风格,即对比强烈的直角以及取材自花卉,带有细致曲线的装饰图案,像传统苏格兰建筑上的麦金托什玫瑰装饰。 虽然麦金托什的建筑产量相当少,但他对欧洲的设计观念影响重大,尤其流行于奥地利和德国。他的作品在1900年的维也纳分离派展览得到很高的评价,而维也纳新艺术运动(又称Sezessionstil)也是诞生于此时。在室内设计乃至家具、纺织品和金工方面,麦金托什的作品大部分是结合麦金托什直线的设计风格,还有他妻子的流线花卉风格。 显然,赖特在傢具上的设计,以及一些平面的精心彫琢,从线条的布局看,受到维也纳新艺术派的影响。 在赖特家的重建中,赖特最得意之作,就是他所添加的儿童游戏室。作为一位父亲,赖特对自己的孩子不乏真挚的爱。他花尽了心思设计出一个适合儿童游戏的场所,这是全家最大的空间。那裡有一个近乎于观众席的看台,三角钢琴和楼梯都隐藏在这个看台下,特别要强调的是,钢琴是吊在楼梯上方的,这体现赖特正负空间交错的绝技。 从厅内看,加上半圆拱顶,空间向远向上扩展了很多。赖特还朝两方尽力扩展空间,以至于从窗户处向外挖出去两排座位,低矮的座位正是照顾孩子的尺度。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空城後,你會孤獨嗎?(18)

将自然引入客厅,这是赖特最重要的艺术追求。赖特在设计矮牆和牆外植物之间的石板路貌似是闲来之笔,却给观者带来一种包围感,让路人可以心无旁骛地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建筑之上。最有意思的是房子上面的雕塑,那是一个抱膝蹲坐的裸体男性,有人说彫塑代表思考,或者是生命;不过也有人说,雕塑体现了赖特的艰辛与方案构思的痛苦。 植物、自然是赖特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设计他的工作室时,特意在矮牆的墩柱上方设计了一个花钵,然后种上漂亮的观赏草。根据如今留下来的设计指引,人们不难发现赖特的设计方案事无巨细,有些甚至标记上哪些植物要在哪个花店购买,并要求雇主必须遵守。所以,无论牆外还是牆内,今日如果我们参观赖特的建筑作品时,不应忽略的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植物,这绝非是后人所为。 当我们步入院子后,可以看看院内转角空间的利用:牆体的转角向外偏移1至1.5米用作地被种植。第一处转角种上小灌,充满绿意的色彩巧妙地将牆外与牆内的空间对接起来,形成一种流动的呼应;第二处设置了一座女性彫塑,这个彫塑能够赋予庭院静谧和秩序感,并强调了屋内的人,与屋外世界的呼应。雕像背后的牆体处理为背景牆,这显然是有意为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安抚和平和。 1893年,已经在建筑界创下盛名的赖特,兑现了他为沙利文工作5年的承诺,离开沙利文建筑设计所,开始接受来自各方的设计邀请。 赖特在树园镇接到的第一个委托是为一名名叫摩尔(Nathan G. Moore)的律师设计一幢住宅。 刚开始,摩尔在Forest Avenue and Superior Street买了一座小木屋,占地50X150英尺。到了1889年,随着他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他想扩展他的房屋,此时,他对面的房屋恰好遭遇火灾,Moore于是将那块地也买下来,并希望寻找好的建筑设计师为他重新设计新居。为此摩尔夫妇面试了许多建筑师,包括当时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筑师,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直到有人向他介绍了赖特。摩尔夫妇开始对赖特也不是那麽满意。根据赖特的自传写道,摩尔夫妇是在1894年来到赖特在芝加哥市中心设立的工作室。摩尔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不喜欢你在伊利诺斯州设计的那幢房子的风格”,摩尔向赖特展现了一张设计图,这是英国一所半砖木结构的房子,赖特藐了一下摩尔带来的图纸,有些心不在焉。这是流行于16世纪上半叶典型的都铎风格(Tudor Style)设计。塔楼、雉堞、烟囱,体形凹凸起伏,窗子排列随随便便……这是追求自然、细节完美的赖特最鄙视的。 摩尔大概看出赖特的不屑,他对赖特说:“我只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设计,如果你答应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继续谈下去。”摩尔的这种坚持,赖特在沙利文建筑事务所见得多了。那时他大吵大闹,因为他无法接受“重複历史的建筑”,他的这种观念有老板沙利文理解和支持,自然可以闹下去。但如今不同,生意、机会都是自己的,他需要品牌,需要真实的作品去继续推销自己,这是他离开沙利文走向独立的第一年,所以他最终还是忍辱接下这单设计。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16)

沙利文也是个爱才和重情意的人,对于赖特提出的借钱请求,他立即答应。虽然他借给赖特5,000美元是有目的的,但他能这样做,多少也表达出他的信任。赖特有了这笔资金,于是在离春绿村不远的橡树园镇(Oak Park)买了一块地,并面对芝加哥大道建立起来自己的第一座新居,此时赖特的“草原式”(Prairie Style)住宅风格还未成型,但他确实是从这裡起步的。后来他也因此被镇上的居民所重视,不少人纷纷慕名请他设计,而他也是来者不拒,因此,如今赖特故居附近有几十所赖特设计的住宅或公共建筑,其中一些是草原式住宅的典范之作。比较有趣的是,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的出生地和幼年的住所也在橡树园镇,它距离赖特的故居仅两个街区。 在19世纪末,橡树园离芝加哥城中心以西大概15公里的路程,那裡是芝加哥中、上层聚居的地方。一些富有的人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多在这裡选址建豪宅。由于赖特在阿德勒与沙利文(Adler & Sullivan)事务所深得老板的信任,他以沙利文的名义参与了很多设计。曾经有建筑史专家认为,其时很多沙利文签名的设计,赖特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也因为沙利文看到了赖特卓越的天份,所以,当赖特想为自己建一所住所,但又缺钱的时候,沙利文用5千元绑住赖特5年。在这5年内,赖特不能自立门户、也不能接手任何项目,除非公司认可的设计。沙利文的这个条件貌似很苛刻,但对于一位仅22岁的年青人来说,却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年青火盛的赖特在设计中受尽甲方的气,很多他认为是出色的想法,往往被甲方一句话就被打得灰飞烟灭。此时他正好借助为自己建房子这个机会,将所有的想法都倾注在这个作品裡。 赖特的这所房子是分几期建立起来的,住宅始建于1889年,从外表看它只是简单的独立木瓦房屋(shingle-style house),完全看不出任何草原风格元素。房屋建好后,也就是普普通通的2层独立屋,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老式房屋没什麽不同。房子如此窄小,大概与赖特手上的钱不多有关係,加上此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尚未出生,他尚未意识到自己后来那麽能生,一口气添了6个鲜活的生命。但即使如此,这所房屋的内部还是个性十足。 在十九世纪时期,首层空间不设牆体分隔,这是维多利亚住宅所拒绝的。赖特房屋别出心裁之处从进门开始就与众不同。入口门廊处,门厅被人为地压低,目的是令每个进入房屋的人从外往裡走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门厅向左拐便是没有分隔、空间抬高和相对开阔的客厅,客厅最醒目的透视点是一个如龛位形式的壁炉,壁炉两旁有两个矮小的座位,这体现赖特对于宗教、家庭的神圣尊重。从客厅到饭厅是全开敞式的,这于今天而言司空见惯,但在那个年代,饭厅是很私人、很固定的空间,赖特所追随的是一种自然的延伸。比较有趣的是,在饭厅角落楼梯根部,有一棵树干从地板上冒出来,然后冲破房顶鑽到外边,这应该是赖特尚未形成的有机建筑思想的朦胧时期。他热爱自然,时时琢磨着将自然引入室内,唯一令他感到难堪的是,每逢下雨,雨水会顺着树干流进屋内,好在赖特家孩子多,不乏有人接水。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12)

马丁因为负责拉金行政大厦的项目,透过拉金的姐夫,公司法律部门的负责人威廉‧希斯认识了赖特。初次见面,马丁对赖特所 推崇的“草原建筑”饶有兴趣。藉着设计拉金行政楼,他向赖特提出为他自己设计一幢与众不同的住宅。 进入上世纪初,年青的马丁已是水牛城名人。在拉金公司,他直接负责销售部门的工作,良好的销售业绩,令他的财富暴增,成为城中年青的百万富翁,这全赖他本人的努力。 1880年,15岁的马丁来到水牛城 追随哈珀德做销售时,就曾立下誓言, 一定要做最成功的人。其时他在公司附近一家很简陋的小旅馆住下来,早出晚归、一周工作6天的生活是他人生的全部。马丁能成功,不仅仅因为有出色 的执行力、勤奋的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他有很强烈的进取精神。例如当工作完全适应下来后,他利用仅有的业余时间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的簿记课,这是 1883年。第二年,这个19岁的青年,已经成为青年会的兼职簿记教师,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做什麽都能做得很出色的人。 1885年,马丁爱上了一位姑娘, 他是马丁所居住的小旅馆附近的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女儿伊沙贝尔(Isabelle Reidpath),他为此对她展开追求。在交往恋爱4年后,马丁终于在1889年与伊沙贝尔共结连理,此时马丁24岁,伊 沙贝尔20岁。 马丁向伊沙贝尔求婚时信誓旦旦: 从今以候,我会照顾你的一生,让你快乐,住最好的房子,过无忧虑的生 活……这确实是马丁最真诚的心声。这个幼年丧母、13岁随重组家庭的父亲远离故乡、两年后再投奔哥哥回到纽约的浪子,颠簸的生活更懂得“家”的重要。 1902年,马丁与赖特相识,两人像是失散多年的朋友,一个意气风发想在建筑界创出名堂来,另一个燕尔新婚、 年少得志,一心想送一幢特别的房子给刚刚为他产下一女一子的心爱妻子,兑现求婚时的诺言。 马丁的女儿多乐茜(Dorothy)出生于1896年,她于1980年去世;儿子达 尔文(Darwin R)比妹妹小4岁,他在1979年去世。 马丁与赖特一见如故。马丁希望建造一座标新立异的住宅送给妻子的想法,与赖特想将他的“草原”理念从土地上“长”出来不谋而合。好多个夜晚,他们甚至放下拉金行政大楼设计的讨论,转而对未来房子的“夸夸其谈” 中。这也是“马丁家园”早于拉金行政大厦动工(1902年)的缘故。 作为商人,马丁知道“信任”对合作伙伴的重要。他告诉赖特: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地配合你,其他你不需要顾虑。赖特那时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他想建立一间自己的建筑设计所,已经是百万富翁的马丁借了7万元给他开公司, 这笔钱,据说直到马丁去世,赖特都没还给他,给“赖”了,这是后话。 1902年,马丁购买了水牛城 Parkside East的一块地,这块地面积超过3万平方英尺。马丁将这块地的图迹交给赖特时说:“哥们,看你的了!”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互动微信ID: AM1540muran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9)

作为一间“现代化”公司,其时拉金公司的理念是要将行政大楼打造成最进步的公司与模范办公楼,实现家庭式与全方位照顾的未来企业。所以,作为拉金公司的员工,他们除了能享有高福利、优厚的分成以及利润分享外,公司总部大楼建筑内还为员工设立了午餐室、澡堂、医疗诊所、安全讲习、健身房、储蓄会,享受野餐、每周音乐会等。赖特在设计这幢大楼时确实面临许多挑战。首先,大楼必须能容纳1,800名员工,处理每天6次的邮购商品业务,并维持舒适、宽敞的空间。但问题是当时的水牛城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发展得热火朝天,公司周围都是髒兮兮的环境,既有工厂,也有铁路、炼铁厂、铸造厂、堆煤厂以及其他重工业工厂。按照当时的科技技术,完全没有可能为这幢大楼安置室内空调系统。完全依赖外部供应鲜风的系统,必然会将煤烟等吸入并且堆积在墙壁和办公桌面上,这是“鱼和熊掌”的问题,既要采光和通风好,又要拦截煤和乌烟瘴气的空气,很难。 赖特经过数月的现场考察后,却胸有成竹地表示:“只要是简单而真实的,就会继续存在。这幢建筑绝对会为其居住者带来福音。它一定程度为建造者实现两项对等责任:对过去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责任。这些责任是所有正确思考的人都会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他承诺虽然建筑被砖墙所包围,但办公室会“跟户外一样明亮”。 根据赖特的设计,地下室从基础牆的窗户以及天窗得到自然照明;较壅塞的楼梯间则由天窗和沿途狭长的窗户来改善气氛;大厅的入口装上一块巨大的透明玻璃窗门,这在当时属于非常特殊的设计,“拉金大厦”之后成为建筑大厅的常例。但这些都不是该建筑最重要的亮点。最亮点之处是楼内设计了一个中庭。中庭的屋顶以金属和玻璃构成,以此透入自然光线,照亮由阳台环绕的巨大空间,并且影射在白色的墙上。这类中庭在芝加哥摩天大楼中是常见的构造,所不同的是那些建筑周围空间是商店,而拉金大楼则是将中庭作为开放的办公空间,也就是公司的行政中心,马丁等高层和坐在一排的行政助理都在那裡办公。 解决了采光并非易事,但通风和温度的控制则更难,尤其是水牛城炎热潮湿的夏季。赖特说他是在苦苦的思索中被一个偶然的灵感所击中:“为了说服拉金公司多花三万美元,我立即买了芝加哥到水牛城的火车票。我希望在中央区域以外建造楼梯间塔楼,这些楼梯间塔楼不止是作为独立的通道或逃生梯,也可以作为通风系统的通风口。” 有了这些“塔楼”,空气可以从塔楼墙上的通风道进入并被输送到地下室,然后经过过滤之后,给予加热、或者在设置的冷却系统上被冷却,然后再被“调节”送回到大厦内的每一层。当然,按照当时的技术,这样的冷却是有限的。但这种淨清空气的做法史无前例,令拉金大厦的创新环境成为全美第一座空调办公大楼建筑, 舒适的环境缓和了职员高度的紧张工作情绪,建筑内还有一间YWCA,主要是用于治疗与谘询,图书馆提供400本书籍和最新杂志,休息室设有皮椅和自动演奏的钢琴,铺设瓷砖的顶楼花园则成为春天或秋天的休息空间,以及夏日可以用于烧烤娱乐。 当时有位员工后来在迴忆录中写道:那裡是水牛城最棒的职场,他们确实在照顾员工。”资料显示,这幢1904年建成,到1950年拆除的拉金行政大楼,先后有超过数十万来访者参观过这座惊人的建筑,包括一些俄国的贵族以及全世界各领域的工程师与设计师,这种盛况比广告宣传更为有效。 事实证明:赖特和马丁的理念不止是照顾员工,他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办公环境,每个细节都用来呈现公司的开明态度。就如今日的Google,拉金大楼就是公司的广告:激励集体生产精神。(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8)

当公司成为一个庞大的肥皂生产王国时,马丁认为拉金公司需要一幢具领道性的建筑,一方面可以透过一座地地标式的建筑彰显公司的繁荣;另方面也能给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有个体面的工作环境。一切就像社会学家米尔斯曾经写道的“白领阶级悄悄地溜进了现代社会”,这裡所说的“溜进”“现代社会”,就是“高大上”办公楼的兴起。 这是1902年,当时公司法律部的负责人威廉‧希斯向拉金和马丁推荐了37岁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Lloyd Wright),此时赖特刚离开没落的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建筑设计所不久,拉金行政大楼是他的第一座建筑大厦。 赖特此时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其时他刚刚完成的设计是位于芝加哥的威利茨住宅(Willitts House)。这是赖特第一幢包含“草原式风格”全部元素在内的建筑,他在设计中提出了“毁掉盒子”和创造开放的空间感的概念。因为他相信“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比它的围牆更为重要”,只有令房屋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的人之间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才是最贴近生活的享受,以此增强用者与大自然进行恰如其分的接触感觉。 赖特的这种设计思想也是新潮而别出心裁的,为了“打开盒子”,他为住宅设计了一个带有斜嵴的延展的屋顶,这样从视觉上看,会感受整幢房屋看上去与地面十分贴近,而宽阔的屋檐和低矮的围牆从整体建筑物延伸出去,环绕着建筑物拐角的带形窗又使之形成抽象的几何图案,这像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房子,很新颖、很超前。 要在冬冷夏热的水牛城建造一座现代化大楼有很大的难度,其时的水牛城就像一个大工地,工厂烟囱林立,而赖特的设计主张却是建造一幢以明亮采光和干淨空气的空间大厦标牓拉金公司的现代文明。他用近乎救世主的口吻讲出他的主张,赖特的这种超前观念正是拉金公司所需要的,马丁与赖特一见钟情、惺惺相惜。他在给老板约翰‧拉金的信中这样说:“(赖特)他建造的住家被称为‘疯狂的房子’,不过,我们见过这些房子里的主人都不疯狂。” 马丁告诉老板,一幢地标性的建筑,不但能在建立公司文化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能人,而且还能让房子里的每一个人充分体验到在拉金公司工作是件多麽幸福的事情,“他们会因为自己在这样的公司工作而骄傲和自豪,并因此贡献出更多的价值。”这话就算放在今天的Google或者苹果公司也是适合的。 约翰‧拉金很爽快地接受了马丁的推荐,他们毫不犹豫地就将拉金行政大楼(Larkin Administration Building)的设计交给了赖特。 赖特设计的这幢行政楼表明看起来没有任何特色,表明看它更像是一间装配厂,人们远远看过去,最深的印象只有“庞大”这两个字。例如坚固的砖墙角落有类似塔门的楼梯间塔楼守护,这和世纪初纽约州北部烟雾瀰漫、大雪覆盖的环境倒是很协调。但访客进入这所建筑之后,就会惊讶地发现内部的采光和通风相当好,明亮的空间,高挑的天花板下,成排的职员整齐地排成列,勤奋尔迅速地处理从全国各地送进来的各种信件。 室内的光线、通风和温度调节──正是这幢建筑最特别的地方。即使在仲夏季节,户外温度飙高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建筑内部仍旧保持适温,可以令员工毫无干扰地愉快工作。(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7)

随着生意额的愈做愈大,马丁再创办了会员式的销售。他们招聘了一批销售助理,这些助理大多是家庭主妇,她们分别再吸纳一些会员,组成会员俱乐部,俱乐部分若干组,分层次发展,向邻居们推销拉金产品。这有点像今日的传销公司,而公司也配合制作了大量的拉金广告,包括传单、杂志、产品目录和小册子,并定期推出俱乐部会员杂志《拉金理念》(Larkin Idea),内容主要式新产品的介绍和营销策略,并鼓励会员用公司的赠品在家居装设一个展示样板--Larkin Pantries成为公司宣传家装产品的展示窗。 当会员制建立起来后,马丁还创造了一种销售卡记账方式。即按照销售人员建立卡片记录,以此作为结算和业绩考核的凭据,取代传统的会计账本式记录。这种销售卡记账方式一目了然,也能在管理上更清晰市场的变化需求,从而促使公司能以更有效的支出、更准确的投入促进销售,这个改变为公司和马丁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马丁式销售卡”的出现堪称典范,后来被很多公司追随。 到1920年,拉金的产品足可以装饰一个家庭,从傢俱到地毯、银器、檯灯、窗帘、钟錶、学校用品、玩具、珠宝、服装,甚至式《圣经》等书籍,拉金公司的分公司遍布全美各地,包括克利夫兰、匹兹堡、波士顿、费城和芝加哥。从1892年至1904年间,拉金公司的销售额从初始的50万美元(相当于今日的1332.8万美元)迅速增长到1,300多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46 ,522万美元)。到1901年,拉金公司在美国博览会上已经跃升为知名大公司。1905年,拉金公司的产品目录提供超过115种产品,包括肥皂、爽身粉、化妆品、洗发水,以及咖啡、茶、可可、香料、巧克力、汤、香水等,到1912年,拉金目录在各种产品中仅次于西尔斯的目录。 1925年,拉金公司大约有900个目录项目和工厂,占地16.5英亩,并在2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有1,000多种产品,平均年销售额为1,550万美元,雇员超过4000 人。 在市场宣传方面,拉金公司一直在引道市场的潮流。例如送出的别具匠心繫列商品,因为新潮和独到,往往被摆放在客厅,此时,拉金公司的肥皂已经不是单一的产品,它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一种盲从的追求。时尚生活中所谓的“带领潮流”就是这样的一种概念,即发动更多的消费者、或者家庭为拉金公司宣传,“拉金产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资,这种成功归功于马丁。 销售工作的出色,加上赠送品的精美,当然还有各类型肥皂产品质量上乘,到了20世纪初,“拉金模式”已经变成一个庞大的邮购企业集团,高峰时年销售额达到2,860万美元,大概相当于今日的341,917,000元,一个卖肥皂的公司能创造3亿多美元的产值,这个业绩就算放在今天,也是令人心服口服的。 对于马丁的贡献,拉金公司是满意的。到了20世纪初,他已经是全美最高薪酬的管理者,一个30多岁的年青人,在水牛城已是富甲一方。这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梦想,一种能点石成金的能力。马丁本人没有系统地上过学,但他很好学,人也聪明,为了增强学识,曾背诵整本百科传书,并且坚持每天写日记。 在每年终了,他都要在日记上记下自己的个人淨资产,这为我们研究他的奋斗历史留下更多的资料。从他的日记可以看到,1925年,年满60岁的马丁决定退休,此时他将他的股票兑现,个人财富达到270万美元顶峰,这相当于今天的8,000万美元。(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6)

从1881年到1885年这段时间,拉金公司所走的道路是一条销售转型的改革之路。在公司创办的第8年,他们最终实现了取消所有的中间商、包括推销员,直接以邮购产品的方式,将产品推向每个家庭。这种方式也就是今天网购、或者亚马逊所做的销售模式。与传统方式所不同的,新的模式节省了店舖的经营费用、推销员的佣金,这样增大了让利的空间。拉金公司因此将省出来的钱,制作更高贵的礼品,送给他们的客户。 而更重要的还不是让利销售令民众尝到甜头,他们开始将商业的触觉介入民众的生活,并且与拉金公司的主产品--肥皂直接挂钩。例如在1891年,拉金公司投入4万美元,相当于今日的100万美元,订购了一批精美的钢琴灯,作为购买肥皂的礼品;第二年再翻本,投入8万美元,相当于今日的200万美元,订购了一批莫裡斯安乐椅、以及书桌等。 这是一个很超前的理念。本来顾客只是购买拉金公司10元的肥皂产品,但他们却同时获赠送一件10元的礼品,这件礼品是家居生活的时髦物品,而且是独家制作,无论是灯具、家居、甚至衣服和饰物,拉金公司的产品立即大幅热销,并引起公众的注意。哈珀德随即将销售细节完美化,他和马丁按照一个家庭一年所需要的肥皂、香皂和洗衣粉等洗漱用品,制定出不同的组合,配备不同的礼品打包出售,这就是礼品包销售的概念。这种销售模式貌似是在销售肥皂,其实也带动了副产品的销售,就像今天苹果公司不单止在销售手机,同时也会附带出耳机、手錶、运动手镯一样。 当公司的销售走上坦途时,哈珀德的个人资产也有了足够他挥霍的时候,他那颗不安稳的心转向文学。他想回到学校去读书,或者到欧洲去游学。他人生最想做的事情是成为畅销书的作家,而且他已经小试牛刀,出版过几本小说,很有读者缘。 哈珀德不满足做一名兼职作家,他拥有拉金公司的股票分红足令他下半辈子享有优质富裕的生活,于是他在1892年离开了拉金公司,马丁成为销售部的主管。约翰对马丁的能力和创作性是欣赏的,他配给马丁很可观的股份,这样,马丁成了水牛城的名人,一个崛起的青年才俊,那一年他才27岁。 接掌拉金公司销售王国的马丁,延续哈珀德的销售理念。 1893年,拉金公司开始出版产品目录,并附带有赠品清单,向全美国150万用户发出。公司为满足赠送品的需要,分别在水牛城建立了傢具厂、陶瓷厂、服装厂,在田纳西州建立了组装生产线、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格林斯堡(Greensburg)建立了一间玻璃工艺公司,生产所有瓶子和相关的玻璃器皿,并且与奥奈达餐具品牌公司(Oneida Limited)谈判,订购一批镀银餐具和器皿,同时还推出一批高贵的服装饰物。(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5)

哈伯德是一个充满幻想、又不仅仅满足于幻想的实干型商人,这也是他后来若干本商业小说成功、至今还成为500强企业培训员工指定必读书的原因。 1877年,也就是拉金肥皂公司成立的第2年,约翰在辛力加街建立起自己的厂房。由于装备了新型的设备,拉金公司再不用靠代销别人的产品。他们生产出9种不同的肥皂产品,包括肥皂粉、洗衣皂、肥皂、香皂以及甘油等洗涤产品。 公司有了自己的产品固然成功,但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才是关键。假若产品停留在公司的仓库多一天,所占用的资金就成为死资金,无法将产品变成钱的商人不算是成功的商人。 哈伯德开始只是沿用传统的销售方式。他坐镇在水牛城总部,整个销售部就他一个人,透过在不同的城市设立分销点,定人、定点、定出销售奖惩计划,将产品一一推入市场。 马丁此时在纽约分销点工作,他负责芝加哥的销售。由于成绩一路领先,令哈伯德对他刮目相看。在拉金公司的销售团队裡,像马丁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包揽整个城市的销售的人不多。哈伯德相信,马丁是他需要的人才。他需要一个助手,协助他贯彻他的销售理念。 马丁是幸运的,他在1880年走进哈伯德的销售办公室成为哈伯德的助手,整个拉金公司的总部销售部门就他们两个。他们坚信可以打败竞争对手,让全北美对他们的产品家喻户晓。 哈伯德在研究了市场肥皂销售的特点后发现,由于包装的简陋,人们往往忽略产品的定位,乃至市场上若干个产品,难有一个品牌令人记忆尤深、难分难捨。 哈珀德首先对产品的包装进行了改革,即在每一合肥皂的包装裡加入一张印有公司标志的、相当有趣味的彩色赠送卡片。这有点像火柴上的火花一样,或者像一些流行元素的闪卡,精美的印刷具有单一的收藏性。之后,他叫马丁整理出全美销售店的名单,将产品样板邮寄给他们,招收代购店主代为销售。这种与众不同的销售方式,一下子吸引了顾客的注意,加上他们在报纸等传媒上不断制造话题,令顾客猜猜下一款卡片会讲述什麽样的故事,这种销售攻势令更多人关注拉金公司的产品,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同行的距离。 除了赠送卡片外,哈珀德“销售思维”的最亮眼处是“邮购”。他们利用邮政将产品直接送到全国各地,这等同织起一张硕大的销售网。从销售和宣传上看,这是最简易可行的投放。 作为哈珀德的助手,马丁如鱼得水。进入总部的第二年,哈珀德已经不满足透过待售店销售的模式,他们建立起一个4,000人的庞大销售队伍,采用上门销售、直接拍门送货到住宅的方式为主,辅以邮购代理销售店代售。送出的礼品,也已经不是简单的纪念闪卡,而是更具价值的礼品。例如购买纯白色香皂的,会获赠一条相应精致的、印有公司标志的手帕;购买用于海滩用的肥皂,会被赠送一条肥皂的浴巾。(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3)

爱好美国文学的人相信对哈伯德‧哈伯德并不陌生。他的身份并非是著名的肥皂销售家,而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 1875年,哈伯德与约翰‧D‧拉金联手打造拉金公司时,他头脑裡充满着活跃的商业思维,他的商业理念不但令他成为一名富商,而且为他后来创作商业小说《送信给加西亚》(A Message to Garcia)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本书至今仍是商业题材的经典之作。英国BBC广播公司称:“这本关于工作方法的书,无意中挖掘出纯正的黄金。很久以来,无数的公司都要求複印这本书,分发给员工人手一册,出版商不得不向其他公司外包印制业务,一时间,《送信给加西亚》享誉全球。”  1884年,结婚三年的哈伯德与家人搬至纽约市东奥罗拿(East Aurora),此时他的心已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1892年,为了圆创作小说梦,销售奇才哈伯德决定离开拉金公司,而在这前后几年时间内陆续推出了3本小说。1894年,哈伯德以特殊学生身份,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一年的夏天,他得以远赴英格兰度暑假,在这裡,他遇见了威廉‧莫裡斯,对他所开设的凯尔史考特出版公司(Kelmscott)和设计理念印像深刻,并因此影响了他的下半生。 哈伯德自英格兰返美后,他将在英国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系列的游记“细游记”(Little Journeys),以每月一篇的速度,刊登在《普特南杂志》(Putnam)上。 1895年6月,哈伯德彷效了威廉‧莫裡斯的设计理念,出版《庸俗之人》月刊,直至1915年去世为止;约莫同时,他也用手动印刷机,在家裡的谷仓印刷《歌中之歌》(The Song of Songs)一书。1892年底,哈伯德成立了罗伊克洛夫特出版社(Roycroft Press),在此后的二十年间,这家出版社出版了《庸俗之人》月刊、15个系列的“细游记”和约30本的个人书籍。而最辉煌的,是在1899年的《庸俗之人》月刊上刊登成名作《送信给加西亚》,这本书的面世,使当期月刊销售量增加两倍,哈伯德正式登入公众视野,他开始发表演说,推广罗伊克洛夫特共同体的理念。  哈伯德一生有过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1881年与伯莎‧克劳福(Bertha Crawford Hubbard)结婚,两人育有三子一女。1884年哈伯德全家搬到东奥罗拿后的第5年,他认识了一位大学教授爱丽丝‧摩尔(Alice Moore),这个被他视为精神伴侣的女人令他毫无选择地堕入爱河,他们的爱女米莱恩于1889年出世。为了给爱丽丝一个完整的家, 他于1901年与伯莎离婚,并在1904年与爱丽丝完婚,之后她成为罗伊克洛夫特书店的合伙人。 拥有财富、才女和文学及商业声誉的哈伯德本来一生无忧无虑,作为畅销书作家、商业奇才,很多读者千裡迢迢跑到他所居住的乡镇去探访他,为此他建造了一所旅馆,并亲自设计了一些线条简洁的傢具,没想到那些家居被读者所热捧,于是顺手又创办了一个傢具产业,这令他再次成功敛财。但太过顺利的人结果似乎都是不顺,在他59岁那年,也就是1915年的5月,哈伯德与妻子爱丽丝乘坐“露西坦尼亚号”轮船(The Roycroft Shops)到欧洲旅行,在距离爱尔兰18海裡的地方,轮船被德国的潜艇U-2所发射的鱼雷击沉,此时是铁达尼号海难发生后三年。 作为文学家、哲学家,哈伯德有很丰富独特的思想。我在寻找他的著作时无意看到他这句话:Prison is an example of a Socialist’s Paradise, where...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2)

1865年10月25日,达尔文·马丁出生于纽约州布克维尔(Bouckville)一个殷实的农夫家庭裡,父母靠着传统而简单的耕作,养活着五个孩子,马丁是他们最小的孩子。在马丁的迴忆裡,童年的生活是快乐、充满着自由和冒险的。直到他6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生活发生骤变,一个美满的家庭随着父亲新婚并且搬到美国中西部居住而破碎。 在父亲再婚后的新家,马丁生活得并不快乐。他感到寂寞,常常一个人独处,想念家乡,想念童年的生活。1878年,13岁的马丁终于有机会向父亲表明心意,然后到了纽约投奔他的哥哥弗兰克(Frank)。 弗兰克当时是生产肥皂的拉金公司(Larkin Company)的销售员,这间成立于1875年的公司刚刚起步3年,正处在“打江山”阶段,而且特殊的销售方式需要数千名销售人员,马丁被安排负责对波士顿地区的销售。 在19世纪中,随着工业化革命的蓬勃发展,一些稀贵的日用品得以大规模生产,制造成本的降低,令草根阶层同样可以享用,并进而改变人民的生活习惯。一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一样,改变了普罗大众的消费习惯。 在古老的年代,人们会用草木的灰烬、泥土抹在身体沾有髒垢的地方,然后再用水冲干淨。大概在西元前2700年,巴比伦人偶然发现将羊隻放在火上烤时所滴下的油脂,在炭灰中形成块状,具有很好的去污效果,这就是肥皂的雏型。 于是,有心者将肥皂当成食物一样制作。他们在动物油脂裡加入草木灰水等(内含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硷性物质)一起在锅中熬煮,制成肥皂。在罗马帝国时代,“用肥皂洗澡”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享受,在当时的贵族层蔚为风气。十四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蔓延,“个人衛生不良”就被认为是道致大规模死亡的主因之一,肥皂的作用更被高度凸出。 十七世纪开始,欧洲人用肥皂沐浴得以流行,不过也仅限于贵族社会,一般人连食用油都不够,哪有多余的油做肥皂?后来英国爆发工业革命,肥皂也进入机器化生产,85克的小块装肥皂成本价很低,肥皂终于进入平民化的阶段,肥皂的制作风也吹向了北美。 总部位于水牛城的拉金公司(Larkin Company)创办人是约翰·D·拉金(John D. Larkin),他从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中看中了肥皂生产和销售在美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于是在1875年联手他妻弟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创办了这所肥皂公司。约翰负责生产,而阿尔伯特负责销售。 约翰之所以找哈伯德合作开肥皂公司,是因为这位农场主兼乡村医生的儿子在16岁时就随表哥一起帮助芝加哥一间名为J. Weller&Co.的公司销售肥皂,他有着很丰富的实操经验。当时他们的竞争对手是西尔斯和罗巴克公司,哈伯德一开始就将市场定位为直销式的销售。当时公司产品是两种流行的肥皂,一种黄色洗衣皂和一种香皂肥皂。阿尔伯特的理念是想办法将这些肥皂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上,而不需要经过中间销售商。 马丁到纽约投奔哥哥弗兰克,就在哈伯德所负责的销售团队裡工作,阿尔伯特的销售理念开拓了马丁的视角,他感受到这份工作具有魔力般的吸引,生活也光彩起来。 那时候市场对销售人员要求无非是态度端正和勤快,在中西部“寄人篱下”6年的马丁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对外界充满好奇和热爱,加上其时他才13岁,自然很讨人喜欢,两年间他出色的推销业绩令他脱颖而出。在他15岁那年,也就是1880年,他被上调到水牛城拉金公司的总部工作,这个改变于马丁而言是幸运的,因为总部销售办公室只有他一人,这样他可以直接听命于他的上司,也是老板,公司销售经理哈伯德的教道,而哈伯德确实是美国商业界的奇才。(未完待续)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1)

维基图 这是我经常想到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这个城市只剩下我在孤寂的大街上,那将是怎样的心情? 这种想像后来有过两次真实的体现。 一次是在底特律(Detroit)。那些高高的楼房就像一个个佝偻的长者背影般落寞,街道被时光拉成窄窄长长的影子,野鸽子在落日的余辉裡无精打采。这个曾经辉煌、曾经热闹的都市,被一些传说冷冷地包裹。身陷其中,有街道如没有街道、有建筑如没有建筑。分不出白昼和黑夜、温暖与寒冷。 一座现代工业城市被抛弃,这是一种刺心碎骨的悲伤。“孤独”已是最奢侈的情感。 另一次是在水牛城(Buffalo)。这是夏日的午后,我坐在Summit Ave和Jewett Parkway的街角。此时路上行人寥寥,连偶而滑过眼前的汽车也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我孑然独坐,凝视著远方一落庭院建筑,那些碎碎的阳光晒在暖洋洋的砖牆上,思绪穿越到一百多年前,脑海裡不断显影的是一些快乐和梦想故事的片段。 阅读是快乐的,尤其在这样一幢心灵的杰作面前。 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 黑格尔说:“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眼前的这幢房子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经典作品。这幢建于1903年至1905年的房屋名叫“马丁别墅”(Martin House Complex ,1905),主人是水牛城的富商达尔文·马丁(Darwin D. Martin)。 在赖特毕生作品裡,毫无疑问,“马丁别墅”是其“田原学派”(The Prairie School)的经典之作。在赖特毕生设计的三幢最大的私人住宅作品裡,“马丁别墅”不但诞生最早,而且是他建筑理念的启元。另外两幢分别是建于芝加哥的“罗比之家”(Frederick C. Robie House,1909)和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乡村的“流水山庄”(Fallingwater,1934)。 熟悉美国历史的都知道,1900年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承前啓后的重要时刻。从1870年到1900年,美国历经30年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步向辉煌的巅峰。欧洲机器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从毛纺织业开始,到制铁、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产业的机器化,东西铁路的连通,不仅带动了东部重工业(如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的发展,也促进了西部农业生产的增长,并据此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起美国近代工业体系。从1890年到1830年,史学家称为现代美国的崛起,产业革命的成果给美国人带来了实现美国梦的机会和可能。 出生于1865年的达尔文·马丁,和每一个美国故事一样,既精彩,又落寞。(未完待续)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電視里的精英是妖精(上)

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一上演就刷爆了一众社交平台,笔者对这种助精英们炫耀的戏是不值得看,不值得说,但当一种话题成为时髦的时候就很很难置身之外了,粗略看完这出昙花一现的电视剧,最大的感触就是,这种精英们借助消费大众的理想和好奇,在互舔显牛掰的典型玛丽苏剧,确实不值得大家花时间,花精力。为什么这么说呢?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果,所谓的贺涵和唐晶,李睿,那怕是具有奋斗精神的罗子君,他们都是精英的代表,当一个大学硕士毕业生走出社会挣得年薪6到8万时,这一年的奋斗,不及精英们买一双鞋,戏中陈俊生到罗子珺卖鞋的商店,一刷卡就是一万多元。 也许有读者会说,不能因为买一双鞋,就定义人家是精英,这话也对,咱们不说穿衣服,不说房子,不说手表,不说汽车,单说说吃喝这样的生活方式,看看什么叫精英。 例如电视剧中,作为职场精英的唐晶和贺涵本来是金童玉女的一对,但唐晶的校友,海归精英李睿也要追唐晶,然后李睿就约了唐晶到精英们吃饭的地方“酱子”吃饭,两个社会精英吃饭,自然不是炒牛河,白切鸡这么简单,他们吃的也是食物中的精英 - 黑鱼籽,但当天餐馆只有一份黑鱼籽开保时捷,随手的礼物就是卡地亚手镯的李睿和邻桌的贺涵争起来,提出要以双倍价格买贺涵一份,这时戏码来了,明明是你李睿在泡我女朋友唐晶,你还要我把鱼籽也奉上,贺涵当然是士可忍孰不可忍,但精英是不打架的对不对,所以,有风度的贺涵只是很爽快地把黑鱼籽扣在了李睿的脸上,这是精英们愤怒的游戏,拿最好的东西糟蹋。 在这部戏里,作为中国社会最精英的阶层,他们对吃喝的讲究相当精致,菜式不一定要很华丽,但要求食材新鲜,顶级,譬如海胆,三文鱼一定是要最新鲜的,最好是没冰冻的,直接从日本用飞机送来,喝的酒也是高格调的,贺涵一出手就是已停产的余市20年单一麦芽威士忌。 现在的电视剧都是这样子,一部反应中国奋斗阶层的电视剧,总要以高格调的生活方式为自己壮胆,像剧中第一会装的贺涵,喝酒一定要日本的威士忌。 话说日本的威士忌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年历史,却后来居上,已经能和苏格兰威士忌平起平坐了。“余市”是日本威士忌第一人竹鹤政孝所创的品牌。2008年,贺涵拿来送礼的那款“余市20年”在“世界威士忌大赏”也就是WWA大赛力压苏格兰威士忌,获得了“世界最佳单一麦芽威士忌大奖”,格调不可谓不高,也许正是编剧看到了这个大奖,移花接木就拿来当高贵标签用。 讲到日本的威士忌,品牌“响”是日本威士忌酒业巨头三得利旗下头牌的调和威士忌品牌,12年本来是“响”的入门级产品,后来因为销量大涨,库存不足,已经停产了,价格涨了一波。 笔者为啥讲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转到威士忌上来呢?就是因为这些威士忌在日本,在北美,也非平民百姓可以随意享用的,所以,一部讲老百姓家里的平常故事,却刻意去凸显精英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是舔血行为。 (未完待续)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戰狼2》贏了票房又如何? (上)

中国神级电影《战狼2》在全球上演,而且两个星期就狂吸4亿票房,突进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新记录。笔者在电影上演时先看了些评论,例如网上的吐槽贴,还有中国官媒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央视的推介评论,对电影大概有了个印像,然后去看了这部电影,然后还找了嘉宾做了一期的电视清谈节目,但一直没有谈自己的看法。 比较蹊跷的是,《战狼2》从上演至今,电影圈内一直没有专业的人士发表看法,齐齐沉默。或许我们可以解读为嫉妒,或者是不方便发表看法,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因为电影创造票房记录太猛太迅速,同行说什么都容易被错误解读,加上《战狼2》的导演吴京摆出一副战斗格,谁说不好就给谁戴上一顶不爱国的帽子,大家干脆不说话了。 咱们还是回到《战狼2》本身吧,作为观众,大凡看完一部电影,总要问自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反映怎样的主体?在这两个问题下,观众问自己,问导演,《战狼2》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 一个战士战场归来,专程到牺牲战友家去探望,结果碰上了国家在拆建他战友的房子,他打一通,然后坐牢;他的恋人,死在一名雇佣军手上,他出国去报仇;遇到动乱,他代表国家狂打一通;雇佣军把雇主打死,回头收拾他,再打一通;雇佣军无任何理由去杀中国人和非洲人,还打一通;最后吴京再开着坦克,再打一通;舰队发射导弹,再再打一通……这就是《战狼2》的故事情节,通篇都是杀人游戏,或者追求杀人快感,最后用一本护照包装、标签一下,为杀人合理化解释,然后敌对者向五星红旗敬礼,就结束了。本来这样的电影拍来玩玩是可以的,但肩负过多的宣教,尤其是导演不断在凸显宣教和爱国,那就有问题了。 影片无论是雇佣军杀人、或者吴京杀人,都是一次次褒扬快感的过程,看不到导演的思考。这就存在很大的问题,电影是什么,一方面它既是商品;但另一方面,它又绝对不是商品。它必须肩负社会责任,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 一部反映杀戮的电影,我们必须对人杀人的行为要有态度和深刻的揭露,会对人类的恶行表达愤怒。但《战狼2》缺乏这种四看,它追求的就是快感斗快感,这样的片子,将给社会带来极端消极的影响。 (下期再续) 木然 rmu@singtao.ca

卡德爾案:金錢、道義和憲制精神(5)

也许还有读者会问,在“卡德尔案”裡,你为什麽要假设政府会这麽聪明呢?笔者对此的反问是:政府做那麽多,也得罪了民意,还要坚持走下去,你觉得它是草率的?而旁观者在完全对案件不熟悉、不占有任何证据资料的前提下,又凭什麽对自己的判断那麽坚信呢? 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止只有对与错两极的。有些事情,结束是痛苦的,但却是有益的。我们不能只站在事件的两端,拒绝改变吧? 讲到这裡,笔者认为必须讲讲我们为何要坚持宪章所赋予公民的权力不容侵犯,尤其是不容公权力、国家机器侵犯,这是民主社会最珍贵的瑰宝。 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不是经济实力,不是先进的武器、广袤的土地,而是人民所享有的自由权利。假如一个知识分子,用非暴力争取人民的权利,他为此被政府囚禁、也失去了著作、言语,甚至生命,哪怕他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当他走完自己的路,生命之火在牢笼裡熄灭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窒息和心痛。在21世纪科技高度文明的今天,专制的国家机器,可以随意扑灭一个自由思想者点燃的自由之火,可见公民独立的权利得来多麽的不容易。 中国为什麽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八九”风波政府为何可以理直气壮?执政党开个代表大会为何下达文件禁止民众娱乐?政治犯为何不能自由选择生与死?就是因为法律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不能独立与行政、党政之外,也不能问责政府。 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在中国的法律观,朕就是法律,一切以掌握权力的人说了算,所以才有那句“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种法律观是将“人”的命运交给一个完人负责,所以一部分人期待包青天,另一部分人花钱或者出卖色相搞妥法官;老百姓也将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都交给一位“明主”去主道,而别有用心者,则用钱将“明主”变成我的主。所以中国不少官员,上任时豪情壮志,下台时恶贯满盈。 在西方法律语境裡,法律是死的,人,也就是法官,也是死的。法官只能按法律做,一脱离法律,就会被上诉,会发还审判。那什麽是活的?制定法律的人。法律的与时俱进,靠制定法律的人去完善,但修法不能频繁进行,怎麽办?靠案例法去补充,只有维护法治社会,才是人民当家做主人,而不是领袖让你做主人。 我们为什麽要坚守三权分立、坚持法律独立呢?因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法律是人民的法律,国家不能随意侵犯公民的权利,无论你有何理由,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都不容国家、统治者或者执法者来判定,只有这样,人民权利才能不容侵犯。 或许,今日社会法律还有它的不完整性,道致一些坏人逃过惩罚,一些好人受到伤害。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大门打开,让国家机器可以随意拿走公民的权利,因为这个缺口一打开,人民将有可能沦为国家机器的奴隶,社会文明将因此倒塌,这是更大的悲剧。(续完) 木然 rmu@singtao.ca

卡德爾案:金錢、道義和憲制精神(4)

上期讲到,无论从《人权宪章》,还是《日内瓦公约》,加拿大政府确实侵犯了卡德尔的权利。 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恐怖活动用他们不文明、反人道的行为报复、打击和破坏人类的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以暴易暴,用反文明的方式去宣战?还是坚守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表面上看,政府向一个参加了恐怖活动的人道歉,还赔偿1050万元,这必然是点燃民愤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可以相对地看到人民的意愿,当然,这种调查也是带有一定的局限。例如在一项调查中,也有70%多的民众认为卡德尔就是一个未成年人,无论美国或者加拿大政府都应该按照未成年人涉罪给予他保护。 其实民意的愤怒只是一种情绪,但不是法律。目前大家只看到和解协议的结果,看不到更多的证据,然后就觉得这种协议带有政治性,假如笔者先确定这确实是一种政治行为,那么我们可以从终极往前推演,即政府在操作一个政治事件时,必然有其目的,或者是求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联邦自由党政府给一个参加过恐怖活动的公民道歉赔偿,政府的得益是什么呢?从大的角度看,他们得罪了民意;从小的角度看,他们的预算资金中少了一笔钱;如果是为了奚落美国政府,那这种奚落对加拿大有何好处?未来加美之间还要就贸易合作、能源运输和销售等谈判,加拿大政府没有理由口袋里半分钱没有,就把恩主给羞辱一番吧?如果是为了奚落前朝保守党政府,但卡德尔案是前自由党马田政府惹出来的祸,所以,当我们这样层层剥离事件的内在联系时,我们发现现政府也就是一个挡子弹的活儿。 也许有读者会说,既然不关你自由党政府的事儿,为何不把官司打下去呢?得出这样答案的听众,其实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政府一定能赢这个官司,他们只满足正义的情绪,看不到法律的冷峻。如果政府官司再输了,赔出的金额是2000万元,甚至更多,民众同样也是情绪高昂的。 政府在毫无得益的情况下,选择道歉、赔款和惹恼民意,是不是头脑一热做了件蠢事儿?加拿大公共安全部长古德尔和司法部长威尔森·雷布尔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我们希望加拿大人从中看到两件事:首先,我们的权利不是在任政府的心血来潮可以定夺的;其次,当政府践踏公民权利时,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今天的道歉和赔偿不是针对阿富汗战场上发生的事,而是针对卡德尔被俘后和被关押期间加拿大政府的一系列行为和决定做出的。这些行为和决定是清楚的事实,加拿大最高法院对此作出的判决也没有任何疑义。加拿大政府违反了最基本的准则,做了错事,这是没有疑问的。” 笔者认为我们是否应该放下成见去看待问题,加拿大政府在“赔偿,还是打下去”是作过理性的评估的。我们做一笔生意、一个项目,甚至是借出一笔钱,都要评估风险和成本。联邦政府养着一大帮的精英,他们不都是靠吃党的饭混下去的,政府的律师完全可以依据案例和经验去评估这场官司输赢的把握、以及匡算出打下去会令纳税人亏多少钱,最终作出一个最佳的判断。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卡德爾案:金錢、道義和憲制精神(3)

上期讲到,从加拿大法律看,参加过恐怖活动的卡德尔是什么人不在法律里,他的身份只有一个,即未成年的加拿大公民,他有权获得加拿大法律的保护,除非加拿大法律可以接受人权宪章按好人、坏人划分量刑,或者量刑无关年龄,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撇开卡德尔的案子,我们都接受这个法理,那些认为加拿大政府做得好的人,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卡德尔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是没有人权的。 当然,民众的对政府的道歉和赔偿不满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天不同的调查公司都公布了它们的调查结果,过7成的被调查者都反对加拿大政府和卡德尔律师达成协议赔钱,并且认为政府应该把官司打下去,70%的民意,这是不是政府错了?我们的宪制错了,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觉得首先要厘清相关的问题。 70%的民意反对政府给一个参与了恐怖活动的公民赔钱,这是事实,但假如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政府官员参与了对公民的逼供、侵犯了他的权利,政府应不应该负责呢?相信结果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这个案件的两面性,它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卡德尔确实参与了恐怖活动,如果从反恐、打击恐怖活动看,卡德尔应该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面是政府参与了对卡德尔逼供,并把相关资料提供给美国军方,导致他被判刑,加拿大政府也拒绝引渡他回国,这些都涉嫌违宪。卡德尔告加拿大政府,主要是告银币的这一面。 一定有读者会说,怎么证明加拿大政府的官员参与了逼供、以及作为加美两国是反恐联盟、交换资料怎么就不对?以及卡德尔3岁在加拿大出生,为何加拿大一定要引渡他呢? 笔者没有参与审判,自然无法掌握细节。但笔者相信卡德尔的指控是有证据支持的,因为我们应该对加拿大的司法审判有信心,这个案件在过去10年来从初审打到9名大法官面前,三堂官司的结果都是法律判加拿大政府要负责,那么笔者相信加拿大政府真的做错了。 假如我们确认了这个前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加拿大政府对一个参与了恐怖活动的公民,有没有权力因为他是罪人,或者是国家的敌人,可以施加酷刑、或者逼供呢?根据加拿大的权利与自由宪章的第七条《生命﹑自由﹑人身安全的权利》、第十条《得到法律咨询和人生保障的权利》、第十二条《不受任何残酷﹑不常待遇和惩罚的权利》,这显然是不允许的。就算根据国际法,例如美加都签署的《日内瓦公约》规定,对放下武器的武装部队人员及因病、伤、拘留、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战斗力的人员在内,在一切情况下都应予以人道待遇,不得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或信仰、性别、出身或财力或其他类似标准而有所歧视。不得对他们的生命与人身施以暴力,特别如各种谋杀、残伤肢体、虐待及酷刑,不得作为人质,不得损害个人尊严,特别如侮辱与降低身份的待遇,未经具有文明人类所认为必需的司法保障的正规组织的法庭的宣判,而遽行判罪及执行死刑等等。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卡德爾案:金錢、道義和憲制精神(2)

其实对于关塔那摩监狱虐俘的定性,美加之间并没有异议。据媒体报导,美国联邦法院、美国军方都承认关塔那摩监狱的虐俘行为是违法,继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要求中止关塔那摩监狱的审判行为,将外国疑犯引渡相关国家,以及交由司法审判,最终关闭关塔那摩监狱,但国会讨论时反对完全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只同意对现有关押者交给司法审判。 由于被关押在关塔纳摩的卡德尔是监狱中年龄最小的囚犯,在其他西方国家先后把本国公民引渡回国后,他又变成关塔纳摩唯一一个拥有西方国家公民身份的囚犯,美国政府也向加拿大提出将卡德尔引渡回加拿大,但受到前加拿大总理哈珀以及加拿大政府的拒绝,哈珀和保守党政府并没有解释拒绝的原因。 卡德尔的祖父为此状告总理哈珀和联邦政府,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就是从10年开始。 今日回过头来看,联邦自由党政府选择赔偿卡德尔德决定之所以撕裂了民意,原因是这个案件带有双重性。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审判恐怖分子案,那么政府赔偿1050万元还道歉,这等同是纵容的恐怖活动;但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人权法案,当政府侵犯了公民的权利,政府被问责,并据此作出赔偿,虽不合情,但相对于笔者个人而言,这个案德审判首先要遵循《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这是加拿大所有法律的基准。如果审判从一开始就侵犯了人的权利,那么后面的审判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我们国家法律最珍贵的价值。 “人的权利”是什么?就是无论你什么出身、什么背景、什么境遇、什么地位,你有言论的自由、表达思想的自由、人身安全以及不被侮辱的自由。公权力、他人都不能用侮辱你的身体、思想、用你的生命、亲人的生命和自由来威胁、控制、以及迫使你就范。 如果允许政府、党以公权的名义、革命的名义恣意侮辱人民,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悲剧的重演。 叛国者,政府可以通过证据来论证他的行为,然后用法律来惩罚他,但不能因为政府手上有武装,有枪,就用假枪毙、强奸、不允许睡觉、伤及身体的酷刑来取得证据,这是人类文明社会的要求。 卡德尔3岁被父亲带到基地,他没有选择地在那里成为恐怖分子的武器,这不是他本人所意愿的,他被抓的时候15岁,是一个应该学习、健康和生长的少年,所以,法律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帮助。但美国军队将他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并且使用酷刑虐待的方式,获取他所知道的情况,作为加拿大公民,他得不到加拿大政府的保护。加拿大情报人员容忍了美军的虐待,并且把他们获得的资料转达给美军,成为美军事法庭按照成年人判决他刑期的依据,对于卡德尔的求救,加拿大政府不单止拒绝帮助,而且还拒绝引渡,最终令卡德尔成为关塔那摩监狱里年纪最年少的罪犯,也是美国少年按成人判刑的唯一者,这些事实放在加拿大的法律里,就是政府侵犯了人的权利。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卡德爾案:金錢、道義和憲制精神(1)

联邦自由党政府正式向前关塔那摩湾(Guantanamo Bay)囚犯、加拿大公民奥玛尔·卡德尔(Omar Khadr)道歉并赔偿1050万元,这事情在加拿大乃至美国形成巨大的讨论场,政府给一个参与了恐怖活动的加拿大人赔偿1050万元,而且这个加拿大人还涉嫌杀害了一名美国军医,以及炸瞎军士莱恩·莫里斯(Layne Morris)的一只眼睛,且涉嫌参与制造炸弹,这些炸弹有可能造成包括加拿大民众在内的人死亡,这样的赔偿,自然是群情激愤。 笔者认为,卡德尔案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以及重新认识加拿大宪制和人权宣言的机会,尤其作为移民,以及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移民。 卡德尔出生在多伦多,他的父亲与恐怖分子头目拉登是朋友。他的四个哥哥早早就被父亲教导成基地组织的支持者。在卡德尔3岁的时候,他也被父亲带到中东,后来充当恐怖分子的翻译。 2002年7月卷入一场让美国军人斯皮尔(Chris Speer)丧生、也让他重伤被俘的战斗时,当时他只有15岁。 根据传媒的报导,事情发生在2002年7月,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对一个恐怖分子阵地先实施了轰炸。轰炸完成后,地面部队认为已经全部消灭了阵地的敌人,于是展开搜索,其时忽然有人扔出一个手榴弹,导致一名特种兵军医死亡,以及一名士兵受伤,美军其后在阵地上抓到了卡德尔,他是阵地上唯一幸存的恐怖分子,因此美军相信那枚手榴弹是他扔出的。 卡德尔被捕后,被关押在古巴关塔那摩监狱内,由于他的家族与拉登的关系,导致他被美加政府所重视,尽管当时他重伤未愈,但审讯就开始了。加拿大情报官员以及皇家骑警在2003、2004年赴关塔那摩监狱向卡德尔了解情况,卡得尔向加拿大官员讲述了他受到被剥夺睡眠、灌水、人肉地拖等酷刑,并告诉加拿大官员在酷刑下他承认投出那棵手榴弹导致那位美军军医死亡,但加拿大官员并没有重视卡德尔的投诉,他们将卡德尔的相关资料转给了美国军方,卡德尔因此于2010年被判监40年,后经过协商,美军同意改为10年刑期,并引渡回加拿大。 关于卡德尔投出的那棵手榴弹,有传媒在调查中发现,在2002年7月斯皮尔阵亡的那场战斗中,美军在地面交火之前首先进行的轰炸,已经令卡德尔眼睛受伤,并且背部中弹。一个美国调查人员在报告中对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投出手榴弹提出了质疑,但一名美军士兵认为他曾经向背朝他的卡德尔开枪。 当时的审批记录人记载了判断卡德尔是向美军投手榴弹那个人的依据之一是他是轰炸后唯一活下来的恐怖武装成员,但这个说法被参加战斗的美军士兵否认,而美军指挥官在第二天写的战斗报告中说,扔手榴弹的人已经被击毙,但几天后又修改了这个说法,令该案疑点重重。 关于关塔那摩监狱的恶行,根据2006年的联合国调查报告,关塔那摩监狱中确实存在虐囚行为,并呼吁美国政府关闭监狱,并公平审判或者释放在押人员,包括英国在内的美国盟友,也纷纷敦促美国政府尽快关闭该监狱。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文革」這場人肉筵宴並未結束(2)

讲到中国民主的落后,中国民众并不认同。例如一位网友在朋友圈就贴了一篇“东风吹、战鼓擂”的宣言: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乌克兰早已给中国上了十多年的民主、自由课,中国的台湾、香港在所谓的西式民主下搞成什麼样了,中国老百姓都看在眼裡。事实摆在眼前,不是你吹嘘什麼就是什麼,也不是你忽悠什麼就是什麼。中国人有眼睛可以看,有心可以想,那些已经过了时代的“旧社会把戏”早已被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免疫! 这段话当然也会引来一堆“爱国粉”尖叫,貌似全世界的民主都是毒药,只有中国共產党领导下的中国是最民主、自由的,这是不是很悲哀的事情?当然是,因為说这话的人,或者欢呼的人心裡都明白:在中国是不能骂共產党的、不能骂党的领导人;在单位,也必须绝对按照党的执行人的要求做事。你不遵从就会被打压。全社会都在教育你的儿女,从啟蒙就要歌颂共產党,不歌颂共產党没有前途、没有事业,甚至生存都困难⋯⋯甚至你出了国,都不能说共產党坏话,说了令党不高兴的话会有麻烦。所有人心裡都知道这些,在社会主义大熔炉裡,在祖国的土地上,党权大於人权。所谓民主和自由,要等党恩赐。党叫大鸣大放,你鸣了放了,党不高兴,就把你打成右派、现行反革命。例如“反右”时,共產党先后把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罗隆基,还有彭文、储安平、陈仁炳这些向党交心的民主人士打為右派,史称“五大右派”;还有遇罗克、林昭、张志新他们因言获罪,被无產阶级专政判决死刑时分别是26岁、36岁和44岁。这样血淋淋的歷史,“爱国粉”却看不到,失忆了。 年青一代对歷史不清楚,年长的,就算记得也扮失忆。受虐者甘於受虐,那是阁下的事儿。但如果受虐者,或者逃离炼狱、在北美享受着充分民主自由权益的人,还要高歌中国的民主和自由是人类最伟大的自由,不像美国乃至香港、台湾的狗屁自由和民主,这是在“吃人肉”、舔着血在欢呼享受人肉筵宴。 今日中国,人民真的是“眼睛可以看,有心可以想,那些已经过了时代的旧社会把戏早已被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免疫”了吗?请回过头去看看孩子们吧,他们从启蒙开始就被规定只能说普通话,在学校讲方言会被罚钱、罚劳动,要接受同学的批评教育。中国人连自己讲方言的权利都被部分剥夺,眼睛能看什麼?心裡能想什麼? 一位母亲反对学校要她女儿学习未满15岁的刘胡兰去浴血杀敌,但在老师的标准里,不准备为党牺牲的就不是好学生,“旧社会把戏”真的被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免疫了吗?这些有“免疫力”的年青一代对历史,尤其是抗日、反右、文革歷史的完全无知说明什麼?说明党将歷史窜改了。一个国家的人民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知道,没有权知道,还奢谈什么民主、自由和代表最先进的生產力? “杨舒平事件”最令人寒心的地方是“文革”原来一直并未结束。一如一位评论者所说的:“这种凭借官媒、凭借公权力,发动全民、全网参与,监控个体公民思想、窥探公民思想、褒贬公民思想、指挥公民思想、审判公民思想,形成汹汹舆论,对公民制造恐怖,形成高压,令公民惊惧,令公民惶惶,无奈中,被迫道歉、被迫写检讨的政治运动方式,正是文化大革命。”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文革」這場人肉筵宴並未結束(1)

马里兰大学一位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受邀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她在演讲中说:“五年前,从神州来的时候,我准备了5个口罩。从飞机上下来,离开达拉斯机场候机楼时,我正准备戴上口罩时,吸入了第一口美国的空气,然后我将口罩收了起来。这裡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甜美,显得格外的奢侈。 “ 我终于明白,言论自由在美国是多麼神圣。在马裡兰的每一天,我都被鼓励着在争议问题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可以质疑自己导师的观点。我甚至可以在网上给我的教授们打分。 “我意识到在这里我有机会可以自由地说。我的话是价值的。你的话也有价值。我们所有人的话都是有价值的。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政治家的任务。我的同学们走上华盛顿街头,在总统选举中投票,為多种不同的事业募集资金。我见证了这一切。我见识到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并为变革发声。 “但不管我们做什么,请记住,民主和自由言论来之不易。” 杨舒平的这段讲话,在网上被指为“辱华演讲”,遭到大规模网络舆论的围攻,甚至还遭到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威胁,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凭心而论,杨舒平只是个学生,她只是完成了一篇作文,从空气的不清新,论及言论空间的自由。假如我们按照“作文”来看,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但她却触及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底线。 极端民族者、或者说是极端爱国者最祸国殃民和最卖国的是,容不得人们批评中国、说中国不好。他们像义和团的暴民一样,谁说中国的坏话,或者因為称讚外国而影射出中国的不好,一律粗暴对之。 极端民族主义者由“被人吃”到“吃人”的转变,身份儘管改变了,但悲剧是一样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今日我是奴才,明天我翻身了,就运用主人的权力、地位,别人当初怎麼奴役他的,他就加倍奴役别人。这种阴騭的心理,是人性之恶。 “爱国粉”、“小红粉”群起围剿,是因為她在发言的最后这么说:“民主和自由不是理所当然的,民主与自由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新鲜空气”。这句话把奴才曾经“被人吃”的历史给翻了出来,今天的主人––昔日的奴才––自然也是要“吃人”的。 极端民族主义者为何要这样对待杨舒平?这是他们血管里的奴性、或者是“狼性”造成的。 那些对杨舒平围追堵截、纠缠着是昆明空气好还是马里兰空气好的人,其实也是悲哀和阴騭的。因為他们明知道杨舒平讲的是一个大环境––中国的空气和美国的空气,以及大视野––言论自由和专制统治,身在其中、身同感受的人掩耳盗铃,错把狼奶当人奶。而中华民族的未来,恰恰有可能由这样的“狼孩”去肩负,中华民族的明天在哪里? (未完待续)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康乃爾的夏天(二)

钟楼的北面位于Central Ave有座White Hall。 White Hall名字的由来自然是毕业于耶鲁的第一任校长怀特,他的塑像在大草坪前方。这么说大家应该不难想像到White Hall为何叫White Hall? White Hall对过就是康奈尔的大斜坡草坪,在这里可以俯瞰山下Ithaca的风光。下方的双塔和廊门是战争纪念碑(War Memorial),配上山下的风光,也算是康奈尔大学的标志性景点了。 War Memorial右侧可以俯瞰五指湖中最大的卡尤加湖(Cayuga Lake)的最南端。 目前,校园内约260座主要建筑大致分为三个院子:人文、工程、农业,另外还有一个科学实验室建筑群和体育建筑群。它们具体划分是:位于校园内壮观的石灰岩峡谷和瀑布连接着校园中心及其南、北两面,而学生宿舍、兄弟会和女生联谊会馆,以及学生中心则位于北校区及图书馆坡(Libe Slope)下的西校区。每当下雪过后,学生喜欢坐在从食堂拿出来的盘子上,滑下图书馆坡。 主校园的东面是康奈尔种植园(Cornell Plantations),面积约15平方公里,包括一个植物园、数个植物学花园以至自然林地、小径、小溪和峡谷。南面是学生主导的大学镇商业区。钟楼背后的大草坪,春秋和夏季,学生们选择在一颗颗大树下悠闲看书,康纳尔的雕像也安放在附近。走在这座具有152年历史的校园,亲身感受“人走,树在、校园在”的深厚文化。 至今,校园的每棵树、每幢旧建筑都被编列成册,予以重点保护。学校校园深藏在绿荫中,无论妳从哪个角度看,都难以看到整幢建筑物,这大概就是康乃尔百年老校得以发展的根本,牢固的基础和不变的方向。反观今日中国大陆的校园,大动土木,拆红楼、弃绿瓦,古老校园成记忆。 在上世纪初,就有中国人到康乃尔就读,例如化学家物理和语言学家赵元任,社会学家、人权先驱杨杏佛等,另外像胡适、桥梁学家茅以升、建筑师,民国初年广州工务局代局长,曾设计广州中央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后期规划及建筑)、十九路军陵园等的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墓地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总设计师吕彦直等,而早年像胡适、曹珮声、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冰心、吴文藻等康乃尔学子,把生活活得如文化精彩,可惜最后都在回国后,湮灭在革命的灰尘中,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喜欢康奈尔,是那份校园情结,一如往昔。 到达康乃尔大学参观,记住先到访客中心办个停车准许证,否则你难以在校内停车观赏。 假如你问我什么时候去最合适,还是那句话:春夏秋冬总是情。 木然 rmu@singtao.ca

都市報木然專欄:康乃爾的夏天(一)

夏季来临,想起那个隐藏在绿树山坡上的校园,竟然有种冲动,想去看看,就如多年不见的朋友。 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位于纽约州中部的伊萨卡城(Ithaca),距离多伦多400公里左右,是一所研究型的私立大学,另有两所分校位于纽约市和卡塔尔教育城,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 康奈尔大学由埃兹拉.康奈尔(Ezra Cornell)和安德鲁.迪克森.怀特(Andrew Dickson White)于1865年建立,也是美国8所常春藤盟校中唯一一所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创办的。话说这个康奈尔也许大家不熟悉,但如果我告诉你他就是“西联汇款”的创办人,相信不少人会“哦”的一声。康奈尔年青时是一间磨坊的经理,后来他有机会认识了美国发明家,摩尔斯电码的创立者摩尔斯。两人合伙创办西联汇款,靠电报生意赚钱。康乃尔的具体生意是靠监督架设电报电缆从中获利。 据史料记载:康乃尔很早就有投资办学的想法,他说:“我将创办一所任何人在此都能获得所有学科教育的学府”(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这一理念最终成为康奈尔的校训。 1865年4月27日,纽约州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同意其时任参议员的康乃尔将他位于纽约州伊萨卡的农场提供办大学,这就是康奈尔大学诞生的前奏。康乃尔还从个人财产中捐出500,000美元作为康大的第一笔个人捐款。五十万,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市面上一套房屋也不过几千元。康乃尔的支持者是参议员、教育和外交家安德鲁.迪克森.怀特,他毕业于耶鲁,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作为学校第一任校长,在随后的三年中,怀特一边监督学校最初两幢建筑的营造,一边周游全国招募学生和教师。 1868年10月7日,康奈尔大学正式落成,第二天共有412人登记入学。两年后,康奈尔招收了其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它也是常春藤盟校中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大学。康奈尔大学主校区座落在东山(East Hill),占地4,800英亩,约1,900公顷。山上可眺望西面3千米外的卡约加湖(Cayuga Lake)和伊萨卡市中心。 康奈尔大学第一幢建筑物是建于1868年的莫里尔楼(Morrill Hall),它的行政大楼“Day Hall”则位于东大道(East Avenue),但这都不是大学的地标。康奈尔大学的地标是高173英尺、由地面至顶楼共161楼梯级的麦格罗塔(McGraw...

木然專欄:從水牛城走向白宮(12)

回顾上世纪美国的崛起,老罗斯福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于他塑造了全新的美国发展模式。直至今日,美国在国际地位的定位和价值观,始终如一。所以,在美国拉什摩尔山(Mount Rushmore)的四位总统巨雕像中,罗斯福同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杰斐逊总统(Thomas Jefferson)和林肯总统(Abraham Lincoln)同列其中,这已经足够。 1908年,老罗斯福在完成第二任总统厚放弃争取连任。次年3月他前往非洲探险,这次的旅程由史密森尼学会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提供赞助,引起世界媒体的关注。随行团队中有许多来自史密森尼学会的科学家,他们捕获了11,397种动物,小到昆虫,大到河马和大像,他们甚至捕捉了珍贵的白犀。大量动物被制成标本后运往华盛顿。标本的数量巨大,光是装货就用了一年时间。 1913年,55岁的罗斯福到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地区探险,他将此次探险的经历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穿越巴西野林》(Through the Brazilian Wilderness),但这次探险令他在顺着河流探险途中腿部受轻伤,他因此感染了疟疾,并且持续发烧。在配给食物有限的情况下,他担心自己拖累整个探险的日程,要求独自留下。但是他的儿子科密特坚持带他前行,队医也对他悉心照料,终于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救回。 这场疾病使老罗斯福的体重减少了约20公斤。返回纽约后,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大病至少让他减寿10年。在余生中,他经常因为疟疾和腿伤未愈而住院治疗。 1918年,疟疾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同年,他的小儿子昆丁参加空军赴法国作战,战机被击落后阵亡。昆腾是罗斯福的幼子,并且在精神气质上最像父亲,丧子之痛使罗斯福的身体再未完全康复。 1919年1月5日晚,61岁的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如平日一样与太太道晚安后安详入睡,第二天没再起来,他的儿子阿尔奇(Archie))给其他家人发电报:“老狮子走了。”(续完) 本文资料来源: 刘育志、白映俞:难道他非死不可:现代福尔摩斯解密死亡医学 Morris, Edmund. Colonel Roosevelt.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0: 35. Goodwin, D.K.(2013)....

木然專欄:從水牛城走向白宮(11)

与此同时,老罗斯福还很注重资源的保护他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工与资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罗斯福还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 1905年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军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这个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朴次茅斯和约”(朴次茅斯条约),罗斯福因此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之后,罗斯福又仲裁了德国与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划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罗斯福的这两个行动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 在调停过程中,罗斯福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军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时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他因此在任内竭力主导兴建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并把控制巴拿马运河的大权牢牢握住,他将这视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在罗斯福第二任期的尾声,他派遣了一个由16条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舰队环绕地球,航程始于1907年12月16日,1909年止于年2月22日。罗斯福这么做无非是向世界展示美国海军有能力登上世界舞台。这个航程对于日益紧张的日美关系发挥了微妙的影响。日本帝国海军于日俄战争击败沙皇舰队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力量显得薄弱。罗斯福巧妙地宣示了美国海军在这一地区的控制权,他的海军战略为美国在列强面前赢得了尊重。 到任期结束时,美国政府一系列反信托机构的诉讼案胜诉,抑制了大公司对经济,工业的垄断;控制了政治腐败;规范了铁路运输;加强了劳工权利;保护了消费者利益;为后代保护了大片自然资源。(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木然專欄:從水牛城走向白宮(10)

因为事关民生,公众对罗斯福的改革努力自然拍手称赞,但纽约的共和党领袖们却并不高兴。他们中有人说:“我不想再让罗斯福在我的州里捣乱了。”这些共和党大佬们决定,把罗斯福踢出纽约政界的最好办法就是支持他竞选美国副总统。因为这只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发言权和权力,但罗斯福对这个职位并不感兴趣,那时他眼里的目标只有一个:成为美国总统。他确信,当副总统只会断送自己的前途。 但是,1899年11月,麦金莱的副总统、55岁的加勒特•霍巴特(Garret Augustus Hobart)在任内因心脏疾病逝世。第二年是麦金莱竞选第二个任期,他需要一位搭档当副总统,有人推荐了罗斯福,这位美西战争英雄、曾经的纽约州长是毫无争议的人选,所以在共和党全国大会上,罗斯福别无选择地接受了作为总统麦金莱第二任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罗斯福在获悉自己提名获得通过后难过地说:“我的政治生涯这就走到头儿了,我再也不奢望能取得什么更大的成就了。” 1900年11月,共和党赢得大选,罗斯福果真坐上了美国副总统的位置,但他觉得有些屈才,他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只是他完全没有想到,他在这个位置上只坐了几个月,然后就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了,这真是“时也,运也”。 从水牛城步入白宫后,总统罗斯福发现真正掌控美国的不是政府而是在工业化中巨富起来的大财团头目,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地通过信托体系(trusts),垄断社会经济、控制美国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1902年初,上任五个月的罗斯福出其不意以政府总统身份,起诉美国最有权势的大银行家摩根(J.Pierpont Morgan)几个月前刚刚成立的一个信托机构,控制西北主要铁路线的北方证券(Northern Securities),非法联合大公司、遏制行业发展。对此,摩根和其他财团头目惊愕不已。 有如商业帝国“总统”的摩根带着律师团、参谋、两位友好的参议院议员急忙与罗斯福会面,要求私下解决,但被罗斯福拒绝。 “任何人,任何信托公司,都不可以凌驾在法律之上!”两年后,最高法院宣判,政府胜诉,摩根的这个铁路信托公司解散。 罗斯福随后又发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陆续起诉了在烟草、牛肉、石油等多方面的40多个信托公司,这态度是最明确不过的了,这场整治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秩序。 罗斯福的强势与众不同,一如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谚语:“柔声细语加手持大棒”(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木然 rmu@singtao.ca

都市報木然專欄:從水牛城走向白宮(9)

从力量对比上看,美国当时已征兵20万,并拥有速射野战炮,电报,电话等先进装备。反之,西班牙毫无准备,在古巴的20万西军只有1.2万人能打仗,其余多是老弱病残。海军仅有一些旧式木壳军舰。在菲律宾也只有4.2万人的军队,而且西班牙政局一片混乱,军政界人士普遍认为同美国作战没有获胜希望。 4月30日,美分舰队进入马尼拉湾,翌日晨,发现P•蒙托霍指挥的西舰队美西舰数对比为6:7,但美舰在总吨位,航速和火炮,特别是在战备训练水平方面,均占优势。经数小时战斗,西舰队被歼,伤亡381人,美方只有7人受伤。 在加勒比海地区,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驻军有20余万。古巴起义军在中号•戈麦斯•伊•巴埃斯领导下已解放大片国土,造成有利态势。“缅因”号事件后,西政府派出一支舰队(6艘战舰,由P•塞韦拉指挥)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进入圣地亚哥港。美北大西洋分舰队(7艘作战舰只,司令为瓦•T介绍•桑普森)立即对该港实行封锁,并要求陆军配合歼灭港内西舰队。 7月3日,西舰队奉命撤出圣地亚哥港,在港外被美舰队歼灭,死亡160人,被俘1800人(包括塞韦拉),美方仅伤亡各1人。16日,圣地亚哥城在古巴起义军和美军围困下断粮,城内外西守军约2.3万人投降。25日,美陆军司令牛•甲•迈尔斯率领的远征军在波多黎各登陆。西政府遂求和。 8月12日,美西双方同意停止军事行动。 而在世界的另一头,8月13日,美陆军在舰队支援下登陆马尼拉,同时利用菲律宾起义军,迫使马尼拉的西班牙军队投降。但在废除西班牙殖民统治以后,美政府却背弃支持菲律宾独立的诺言,宣布对菲实行军事占领,引起菲人民的强烈反抗。此后3年,美国对菲起义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军事镇压。 美国在马尼拉湾和古巴圣地牙哥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摧毁了西班牙远洋舰队,从此西班牙沦落为列强中的小角色。 美西战争的另一个胜利,是推动美国吞并了夏威夷共和国。 美西战争的胜利,可以说完全得益于罗斯福发展海军,以及把西班牙逐出古巴和菲律宾的设想,时至今日,美国在远东的战略设想,也是建基于此。 罗斯福的经历令他成为共和党的英雄,纽约的共和党大佬们一致认为他是竞选纽约州长的不二人选。罗斯福也不负众望,在激烈的竞选中赢得了胜利。不过,他很快就让共和党大佬们明白,自己不会听命于他们。 果然,罗斯福当上纽约州长后,提议政府对公司企业进行控制。他主要针对的是为公众提供水,电和天然气的公司。他还要求对食品和药品公司进行改革,并缩短了妇女和儿童的工作时间。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都市報木然專欄:從水牛城走向白宮(8)

遭遇家庭悲剧的罗斯福,在政治上同样受到排挤。在遭遇一连串的打击后,他决定离开东部。他将女儿寄养在姐姐家里,因为他害怕看见自己的女儿,她酷似逝去的爱丽丝。 罗斯福到了巴德兰兹(荒地),他特别迷恋捕捉野牧牛,甚至还花了14000美元买下一个牧场,请人照看他的牛群。并在河边自己动手建造了一座房子,这所房子独处山野,开山背河,白天,他骑着马四处打猎,晚上就在家里读书写作。他忘情于西部喝酒,骑马,放牧的田园生活。 这样浪迹了两年,罗斯福在西部也有了名气,他担任了达科他的牧业协会会长,共和党人决意让他出选众议员。眼看自己一生离不开政治,1886年10月美国总统大选,罗斯福回到纽约。 经历过西部的锻炼,罗斯福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一如他说的:“如果不是在北达科他呆了几年,我决不会成为合众国总统”。 他也因此摆脱了过去不幸的阴影,并且与妹妹的同学,他青梅竹马的书友伊迪丝•卡罗(Edith Carrow)组成新的家庭他一生共有四子二女,其中大女儿也取名为爱丽丝,她是他与第一任妻子所生,其余都是他与伊迪丝爱情的结晶。 第一次大战时,罗斯福把四个儿子全都送到了欧洲战场,其中小儿子昆丁(Quentin Roosevelt)牺牲在欧洲战场上。 1894年,一位改革人士威廉•斯特朗(William L Strong)当选为纽约市市长,斯特朗请罗斯福担任纽约市警察局局长。罗斯福立马辞掉了联邦文官委员会的职位,欣然前去纽约任职,在任两年多,他身体力行,重点整治“风纪”和“受贿”。 1896年年,罗斯福投入共和党候选人麦金莱的助选工作中。次年,麦金莱新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希望能在总统班子里找到一个位置,尤其想到海军部去,但总统对此并不热情。罗斯福为此花费了某些心思,最终说服总统任命他为海军部副部长,由于当时海军部长约翰•隆(约翰龙)长期称病,不理政事,麦金莱对海军也不感兴趣,以至罗斯福大权独揽。这位对海军一往情深的年轻人,积极致力海军现代化,并且大力推进美国的造舰能力,并暗中制定将西班牙赶出古巴的战略设想。 1898年2月15日,美国海军“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被击沉,罗斯福认为将西班牙势力驱逐出古巴和菲律宾的天赐良机到来了,虽然麦金莱并无此雄心。这一事件发生后的第10天是星期五下午,约翰•隆因故临时不在办公室,罗斯福越俎代庖,向海军加勒比海舰队司令和停泊于香港的舰队发出战备命令。部长约翰•隆事后对此越权行为也无意追究。 在罗斯福的推动下,同年4月25日,美国国会宣布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的两支主力舰队此时早已整装待发,罗斯福大显身手的时刻就这样到来了。(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

都市報木然專欄:從水牛城走向白宮(7)

关于罗斯福家族的故事,老钱的“美国往事”里说得很详尽。 1648年,荷兰人克莱斯•马顿曾•范•罗斯福(Claes Maartenszen Van Roosevelt)来到北美后,购置了纽约木栅栏外的48英亩的农田,华尔街(Wall Street)就是从木栅栏得名的。 克莱斯育有6个孩子,其中5个长到了成年,惟一的儿子尼古拉斯(尼古拉斯·罗斯福)是西奥多和富兰克林的共同祖先。 克莱斯在赫德逊河(哈得逊河)畔从事毛皮生意,获利后回到纽约,开面粉厂,购置房产,并进入政界,曾当选为市参议员。 在之后的100多年里,罗斯福家族在商业上声名显赫。纽约建城之初至今,家族拥有了纽约曼哈顿第22大街到第46大街,从第五大道到哈德逊河的大部分地产。除了商业上取得的成就外,罗斯福家族还积极参与政治,家族成员透过婚姻,跻身于纽约400家社会名流之中,并最终发展成为美国最有权势的四大政治家族之一。 老罗斯福总统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小罗斯福总统著名,但他因在美西战争战功卓著,备受尊重。 1875年,17岁的罗斯福进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 1878年10月18日,罗斯福从哈佛来到一位家在波士顿的朋友家度周末。在那里,罗斯福见到了朋友家邻居的女儿爱丽丝•哈萨维•李,并因此深深爱上了她。 经过数月的交往,他们开始了浪漫的恋爱。为博得爱丽丝的喜爱,罗斯福甚至还参加了挑战哈佛轻量级拳王。但一年后的11月,爱丽丝忽然提出分手,痛苦中的罗斯福埋头著书,开始撰写“一八一二年海战”(1812年海军战争)一书,本书在1882年正式出版,不但成为美国军事院校的教材,而且为罗斯福步入政坛开拓了道路。 当年的圣诞节,爱丽丝来到纽约礼节性地造访了罗斯福一家。元旦那天罗斯福和爱丽丝外出游玩了一天,此后两人的关系回复从前。罗斯福的母亲对爱丽丝很满意,双方家长商定,两人在1880年情人节订婚。同年10月,也就是罗斯福22岁生日那天结婚了。新婚夫妇在马萨诸塞州的春田(Springfield)市和纽约的牡蛎湾(Oyster Bay)度过两周蜜月。 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到了欧洲度蜜月,秋天回到纽约的罗斯福,被共和党人推举他为纽约州众议员候选人,10月28日的共和党代表大会上,罗斯福第一轮即获提名0.12天后,23岁的罗斯福被选进了纽约州众议院,是为众议院中最年轻的议员。 1884年2月13日,在外工作的罗斯福收到家里电报,得悉妻爱丽斯已顺产一女,母女平安。罗斯福初为人父,本该人逢喜事,岂知未来得及欢喜,他就收到第二封电报:“这房子在闹鬼,妈妈奄奄一息,爱丽斯命在旦夕”。 罗斯福接到电报后连忙赶回纽约当晚十点时半甫进家门,罗斯福看到是令他肝肠寸断的惨剧二楼是患伤寒已奄奄待毙的母亲;三楼是产后患了肾炎,生命垂危的妻子。 当罗斯福将爱丽丝抱在怀里时,她已进入弥留状态认不出他来第二天。凌晨3点,他51岁的母亲辞别人世,12个小时后,爱丽丝也离开了他。 这一天是1884年2月14日情人节,也是罗斯福和爱丽丝结婚周年4,但生命中两位至亲却离开了他他在日记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十字架,只有一句伤心欲绝的话: “光明已从我的生活中消逝。”(未完待续)木然 rmu@singtao.ca

都市報木然專欄:從水牛城走向白宮(6)

第二天黎明,罗斯福赶到最近的火车站时,麦金莱已经去世,他成为美国立国后被刺身亡的第三位总统,另外两位分别是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第20任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Abram Garfield)。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罗斯福即时成为美国总统,他必须亲往水牛城宣誓以及处理后事。 当天(9月14日)上午,罗斯福抵达水牛城到了律师米尔本家(Milburn House)那间停放已故总统遗体的房间,​​他低头默哀致意后,随即被带往他的密友安斯利•威尔科斯(Ansley Wilcox)律师的家(The Ansley Wilcox House),并在书房宣誓就职美国第26任总统。 由于时间紧迫,罗斯福并没有采用手按《圣经》宣誓的仪式。所以,他是第一位没有在《圣经》面前宣誓的美国总统。 在威尔科斯律师家约有50多位高阶人士、家庭人员、内阁官员参加了罗斯福的宣誓。联邦大法官主持了宣誓,这位只有42岁又322天的罗斯福,是目前美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比甘迺迪年轻一岁),也是上世纪美国第一任总统。 9月22日,回到华盛顿的罗斯福第一天阔步走入总统办公室,这天也是他父亲的生日,他相信一切自有安排。 罗斯福在水牛城宣誓的房子The Ansley Wilcox House建于1839年,原为军官住房,1845年转为私宅。 19世纪末期,上尉、庄园主Dexter Rumsey将此屋赠给了女婿威尔科斯律师和女儿Mary Grace Rumsey,他们一直住到1930年代去世。 威尔科斯是纽约州著名的律师,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不但是罗斯福的密友,也是他的政治盟友,曾在罗斯福担任纽约州州长时,任纽约州公务员制度改革专员。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尽管世间对罗斯福的远房堂弟——美国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认识较多,故在中文环境里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被称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据说小罗斯福小时候曾经去白宫玩,老罗斯福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1858年10月27日,老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市的罗斯福家族。他的父亲是纽约大银行家和进出口商,1878年因肠癌去世,母亲于1884年死于伤寒。他们给罗斯福留下了19万美元的遗产,在当时这是笔巨款。 老罗斯福有4姊弟,他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弟弟。弟弟艾利奥特•罗斯福(Elliott Roosevelt)是有名的花花公子,也是美国第32任总统小罗斯福的岳父。小罗斯福结婚时岳父已经去世,婚礼是由老罗斯福主婚。 罗斯福家族是美国的名门望族,有300多年的历史。 (未完待续) 木然 rmu@singtao.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