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區看待中國熱點問題的8個態度

加拿大都市网

文:本報特約記者高冰塵

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引發海外中國移民的極大關注。

移民到了海外,雖然離中國萬里之遙,但是,每一個華人最念茲在茲的就是那片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土地上發生的變化。最近,北京接連發生的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二村19人死亡重大火災以及北京紅黃藍幼兒園孩童被「扎針」兩起事件,引起了旅居海外的華人的極大關注。如何看待這些接連發生的「熱點事件」?其實,每個海外華人的態度並不相同。

第一種態度:立場優先

李建峰認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立場無法強求。

對待中國熱點事件,除了公共事件之外,華人僑社一般也都會有不同反應。但主要取決於對中國政府立場的取捨。海外絕大多數華人社團儘管他們一再表示「非宗教、非牟利、非政治」的立場,但是,不少社團還都是會有所「選邊」。比如達賴喇嘛來訪加拿大,他們會表達反對。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他們會集會表達支持。比如2016年7月14日,大溫哥華110家華人社團集會,支持中國捍衛南海主權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

另有對中國政府持批評立場的社團,他們在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問題上會表達支持,對中國政府迫害異議人士會堅決反對。每年的六四紀念日,諸如溫哥華支持民主聯合會這樣的團體都會舉行集會。

前大陸寧德地區法官李建峰認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多事情不能強求,立場不同,誰也別想改變誰,但我們選擇的立場和加拿大的立場相近應該是比較正確的。

第二種態度:觀棋不語

有觀點但是不願意公開表達,這恐怕是很多海外華人的因應之道。曉飛始終不願意讓記者公布他在中國究竟是在哪一家社會科學院工作,他雖然在大陸研究的是農村經濟,但是對中國的其他社會問題也都有獨特的見解。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公開表達他的意見。

他說:自己採取這種方法,不是因為消極,而是個性使然。我不願意張揚,因為觀察這個世界並且不願意和大家分享,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曉飛說:我和別人不同,有的人喜歡評點別人說了什麼,但是,我最喜歡的是默默地觀察,然後,和三兩好友喝酒聊天時候互相海吹。關注中國的熱點問題,已經變成了自己的一種消遣方式,而不是一種參與精神。

曉飛說:我喜歡這樣,雖然對社會沒有幫助,但是,表達之後,也沒什麼用,所以,還是自己一個人吹吹當做休閑吧。

第三種態度:不聞不問

趙紫陽忌日各界人士前往其故居祭奠。

來自山東青島的王一定居住在素里已經十幾年,記者在十二年前溫哥華舉行的一次紀念趙紫陽去世的活動中見過他,之後,在多次涉及中國「敏感問題」的集會、座談會上也見過他,但是最近五六年,他完全從人群中消失了。記者日前再次在商場偶遇他,問及近況時,他說:自己一直在從事「咖啡器具」的業餘發明研究,基本不再過問時事政治。他說,實在沒有時間,人生有限,我要把自己的有限的一點還可以利用的時間,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上去,中國怎麼發展,我內心都祝福,但願是朝好的方向去。

另一位來自蘇州目前從事地產中介生意的YG女士表示,我只關注大陸的天災,只要有地震或者洪災火災,該捐款的一定捐。至於其他一些政治或者公共性的事件,我很少關心,因為我們是新移民,我們在這裡主要是養家糊口,管那些事情有用嗎?前幾天吃飯,一桌人一會兒郭文貴的「藍金黃」一會兒北京的「紅藍黃」,我就像是個外星人一樣,完全不知道在說啥,後來吃完飯後上網,才發現最近發生了那麼多事情。

第四種態度:左右搖擺

記者在立場完全不同的兩組華人社團的活動中經常見到一位孫先生,他來自山西,移民前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印象中,孫先生參加活動從來不發言,也不願意表達個人立場。他說,自己去主要是覺得熱鬧好玩,加上自己也沒別的愛好,就等於打發時間。去年9月底,孫先生去溫哥華市政府門口出席了一些華人社團舉辦的國慶升旗儀式,湊巧在之後十天,又在唐人街見到他出席了台灣「雙十節」的升旗活動。孫先生說:如果一定要問我有什麼立場,那就是沒有立場,或者叫左右搖擺。因為,我覺得左右都有道理,所以,我都不反對。

孫先生說:共產黨和台灣現在的政府都不容易,我們不要兵戎相見,要學會包容。立場不是太重要,和諧團結最重要。

第五種態度:隔岸觀火

加拿大凱斯通留學移民公司總裁方寶傑向記者介紹了一件事情,他有個親戚群,有一年他發現海外有條消息,是關於食品安全的,就在親戚群里轉了一下,哪知道,被幾個親戚痛罵,好像自己在妖魔化中國那樣,直到最後新華社發佈了相關的消息,這些親戚才終於信服了。

方總裁說,我自己覺得有點像公公給媳婦擦鼻涕——好心成了二意。既然一些親戚不領情,也沒有辦法,我後來就退出了親戚群。

方總說,這些大陸的親戚還是受了傳統的教育,腦子被洗的差不多了,根本沒有辦法短時期內恢復。說到底,還是內心恐懼,怕一句話說錯了,一條消息轉錯了,會有麻煩。現在,我對中國的熱點問題基本上是隔岸觀火,自己依舊非常關注,但是,不會再去騷擾別人了。

記者發現,持這種立場的人不算少數。在列治文從事電焊工作的來自上海的陳梁先生說,他在大學群里稍稍提了一下中國的腐敗問題,立即遭到群主的訓斥。介紹他入群的同班同學也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你離開中國很多年了,很多事情不知道,不要亂說話,傷了同學友誼。一氣之下,陳先生也退了群。

第六種態度:激情昂揚

FRANK葛認為,加拿大給了我們表達的自由。

FRANK葛先生在大陸從事的法律相關的工作,現在在一家餐館洗碗,但是,他對自己的職業從來沒有不好意思。他說:自食其力最光榮。葛先生特別關注中國的熱點問題,而且,屬於激情澎湃的那種類型。記者過去曾經親眼見到他為了立場觀點問題和溫哥華一位著名的僑領當場高聲辯論。在不久前劉曉波去世的紀念會現場,也看到他充滿感情的發言。他說:自己從來沒有任何政治抱負,自己就是說真話,是加拿大給了我這個自由,自己是因為珍惜這個自由才這麼做。

另一位對毛澤東充滿感情的來自湖南的陳女士說,她去年參加了小區紀念毛澤東冥壽的演唱會,我還參加伴舞,我覺得這是出自自己的感情,沒有任何偽裝,別人怎麼解讀,我都沒所謂。

第七種態度:另類表達

來自北京的老鄧不願意記者將他的網名公開,他是位知名的網絡寫手,他喜歡在網絡上表達他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他目前的推特粉絲有三萬多人,在多個網站聊天室都是個「大腕」。老鄧說,網上有神秘感,現實太殘酷。老鄧發言的風格具有其個人色彩。他比較喜歡用第一人稱編個故事,然後把最近的大陸熱點通過小品文的方式,讓大家在他輕鬆文筆中有所了解。老鄧說,像他這樣的「匿名者」在溫哥華還有好幾位,他們時時關注中國熱點,也幾乎每天都在發表評論,就是不願意顯山露水。

第八種態度:心灰意冷

「哀莫如心死!」劉啟明曾經是江蘇北部一座城市最年輕的副處級幹部,但是,因為在涉及當時他所在的那個政府機構的負責人的調查中不願意做偽證,遭到上級領導的打壓,最後,他自己因為「挪用公款」被「免於刑事處分」,他憤然辭職,下海經商。五年前,投資移民來到溫哥華。

劉先生說:我早就不看大陸的新聞了,真的是不聞不問。五年前剛抵達的時候,是因為學英語,自己故意不看中文。現在是因為失望,自己再也沒興趣關注。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是,我需要慢慢調整。
(文中部分受訪人士為化名)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