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評台: 徹底拋掉受害人意識 讓華埠走出可喜未來

加拿大都市网

撰文:廖長仁

華埠是溫哥華一個活的歷史標誌,既刻划了先僑飽受歧視的屈辱過去,也盛載着華人在艱困中的奮鬥史,更見證溫市逐步邁向多元文化的過程。溫哥華市府4月22日就過往逾百年歧視華人的政策和法例,向華社正式道歉,不只是個對華裔具意義的儀式,更宣告溫市徹底擺脫歷史錯誤,全力邁向族裔共融的多元社會,而華埠就是這項宣告的活歷史標誌。繼承先僑奮鬥成果,加入創新開發的激情,才有助激活先賢落地生根精神,掃除抱殘守缺的受害人意識,以楓葉國子民自立態度培育新一代獨立思考,把握勤奮建設精神家園的良好契機,讓華埠走出一個溫哥華引以為榮的大未來。

溫市華埠的出現,跟加拿大歷史關係緊密。1871年7月20日,卑詩加入加拿大聯邦,但附帶一個條件:聯邦要在10年內興建連接東西岸的鐵路。時任加拿大總理麥當勞(John A. MacDonald)1874年大選中連任失敗後,興建鐵路工程因繼任的麥肯齊(Alexander Mackenzie)反對,遲遲未有動工,卑詩省遂於1878年發出警告,威脅要脫離聯邦。同年麥當勞在大選中獲勝再度執政,旋即推動興建橫加鐵路計劃。由於本地缺乏工人難以展開工程,有經驗的工程師翁德丹克(Andrew Onderdonk)在美國從事鐵路建築期間,體會華工刻苦耐勞特質,向麥當勞表明沒有華人就沒有鐵路,麥當勞遂推動引入華工起鐵路。

一個榮辱共存的標誌

華工在惡劣的環境下,建造太平洋鐵路。在5年工程期間,華工死傷者眾,當時甚至有一個說法:每建築一公里鐵路,就有一個華工死亡。

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總裁史密夫(Donald Smith)在鐵路軌道上槌下最後一口大釘,工程完成,也把卑詩牢牢地鞏固在加拿大聯邦,但華人不僅未有享受成果,反遭更大的困苦,淪為用完即棄的對象。

鐵路竣工,大批華工即時失業,各級政府沒向有助鞏固加拿大聯邦的華工施予援手,聯邦甚至在同一年通過《華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向華人徵收人頭稅,排斥政策初現。再加上當時普遍存在歧視言行,華人要融入本地生活,連門都沒有,更有被迫執包袱之虞。部分華工開始集結在溫哥華鐵路總站附近,從事洗衣、裁縫,送貨等行業,逐漸形成華埠。根據溫市府文件,早於1887,China Town一詞已出現在主流報紙上。

在不斷加碼的逼迫下,華人自力更生,落地生根,漸把華埠建立起來,且越見興旺。華埠既是本地種族歧視的烙印,更屬於華人奮鬥自立的象徵符號。

亟需承先啟後的魄力

不過,隨着時間推移,社會逐漸開放,華人竭力融入本地社群,成功「衝出唐人街」,早年華人主要聚居華埠之情不再。這其實是個健康現象,但華埠卻也日漸凋零,「重振華埠」成了十多廿年來揮之不去的口號。雖然列治文市近年有「新華埠」外號,可歷史深度卻不可同日而語。
如何保留並發展出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社區,殊不容易。政府既有主要責任,社區的持份者也亟需承先啟後的魄力。

自2014年以來,華埠奇化街105號柏文發展項目爭論,成了溫市華埠何去何從的風向標,也具體展示區內不同願景的碰撞。以年輕人主導的組織如「青心在唐人街」和「唐人街關注組」,反對把社區變為發展商的「一塊肥肉」,力爭興建可負擔房屋。這種年青的魄力和面孔,難得在華埠出現,值得重視。

然而,除了這特定訴求外,類似新興組織牽頭人對華埠的歷史脈絡和利益網絡,究竟了解多少?而在華埠的「老僑」,又曾否嘗試與這些年輕人建立友誼,把華埠一路走來有血有肉的故事,具體向新一代傳遞,同時徹底拋掉受害人意識?

大家都是加拿大人,要為華埠揭櫫新風格,爭取可持續發展的前途,承先啟後依然不可或缺,而這正是卑詩版《星島日報》一連三天的「溫市府向華裔道歉」專題,採訪多位與今天華埠面貌相關人物的原因。

華埠不僅是溫哥華華人標誌,更是與整個社會共生的環節。能以敬畏之心傳承先僑交託的成果,加上以創新的激情面對今天新形勢,在多元共融氛圍中堅守共享價值,相信溫市華埠將可邁開大步走出,讓華裔以至整個城市都引以為榮的未來!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支持6GHz频段!TP-Link三频WiFi 6E路由器 原价189.99特价139.64

阿省加油站员工竟是恐怖份子 遭英国定罪

防不胜防!安省女子搬家遇骗局后反击 成立受害者支援小组!

紧急状态!野火威胁高速公路关闭 数千人逃离贾斯珀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