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團體發起社區推廣 呼籲居民捐幹細胞救人

加拿大都市网

■■圖為代表參與「聯合全國幹細胞募捐運動馬拉松」活動的不同本地團體代表,呼籲17至35歲青年人踴躍參加募捐行動。本報記者攝
 

本報記者報道

自1990年加拿大華人參與「救救小麗莎」捐骨髓義舉,至今華裔國民參與募捐幹細胞行動,估計數百名有需要患者因配對到合適幹細胞而獲得重生。本地逾11個華裔團體,開始在社區發起多場募捐幹細胞活動,盼17至35歲青年積极參与登記,提供幹細胞樣本,尤其鼓勵以往沒考慮捐贈與剛踏入合資格年齡者,本着助人之心踴躍參與。

問到本國推動社區募捐幹細胞行動,自90年「救救小麗莎」行動至今已有近30年,要登記捐贈及提供幹細胞樣本之有心人,早已參與募捐行動,若在現時尚未登記者,則未必對募捐幹細胞有興趣,王裕佳醫生認為真正知道有募捐幹細胞行動的國民,可能僅佔全國10%甚至更少,故每次舉辦募捐幹細胞活動,其實就是透過社區呼籲讓更多國民認識此活動,以及讓更多人了解何謂幹細胞捐贈。

捐幹細胞與捐血沒太大分別

本身是「小麗莎骨髓基金會」成員的王醫生形容,剛符合至少17歲資格的可捐贈青年,固然希望鼓勵他們參與,但35歲或以下、現時才知道有此募捐行動之青年,亦是他們募捐的目標,他提到不少華裔人士,仍對募捐幹細胞有誤解,以為捐贈幹細胞或會對自身健康有損,其實醫學昌明,捐幹細胞與捐血沒有太大分別。

參與「聯合全國幹細胞募捐運動馬拉松」的另一華人團體「展望青年」的李樹德表示,今時今日仍有不少華人誤以為,捐贈幹細胞是需在脊骨位置注針抽取幹細胞,而事實是誤解,在現今科技下,捐贈幹細胞與捐血之過程差別不大,捐贈者在捐出幹細胞後,自身幹細胞是可以再生,他希望能夠改變部分社區人士,對捐贈幹細胞過程之誤解。

統籌該募捐運動的陳嘉年表示,原本仍有3名急需幹細胞移植的白血病年輕人,希望能透過亞裔社區募捐行動,冀儘早在幹細胞數據庫找到合適幹細胞,然而身在愛民頓的18歲華裔少女Melinda W,因病況相當危急,等不及尋找合適幹細胞,為讓她有機會生存,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Melinda,惟有接受母親幹細胞移植,現時仍未知其狀況如何。

至於另外2名等候幹細胞移植人士,分別是現時身處新西蘭、剛為人母的中英混血兒丁頌欣(Jo Mitchell),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丁頌欣,經電療後曾一度康復,但於去年8月卻複發。
陳嘉年說由於丁頌欣是一名中英混血兒,增加了配對難度,他鼓勵本身是中英混血兒的17至35歲青年,踴躍參加是次募捐行動,為該名剛為人母的病患者,重燃希望。

吁中英混血兒踴躍募捐救人

另一名焦急等候幹細胞移植病人,是一名菲律賓裔、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溫哥華男子Martin Lintag,現時在本國幹細胞數據庫中,只有少於2%捐贈者是來自東南亞裔,故希望本國菲律賓裔青年,能踴躍參加該場募捐幹細胞馬拉松運動。

王裕佳醫生指募捐行動中,令人最鼓舞的莫過於協助瀕於絕望邊緣的病患者,尋找到可配對的幹細胞,為他們重燃希望,過去多年以來,就他所知的已經有20多名病患者找到合適幹細胞,包括去年全國募捐幹細胞幫助的華裔女子侯欣欣(Gebbie Hou),王醫生相信在過去多年以來,全國或有千名需幹細胞移植病患者,配對到合適幹細胞,令他們得以重生。

他形容不少捐贈者對於自己能幫助到有需要病者,感到非常欣慰,正如參與活動的多個宗教團體,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及佛教團體代表所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及「施比受更有福」,因為自己所捐贈之幹細胞,能夠幫助到病患,重燃病者及其家人之希望,當中的滿足與快市中樂是難以言喻的。
陳嘉年除了呼籲市民踴躍參加募捐活動外,也鼓勵參與義工工作。

團體促血庫修改規則 容許留學生捐幹細胞

加拿大不乏海外留學生透過校園幹細胞募捐活動,認識此善舉,但他們即使想成為捐贈者,卻因醫療保險沒涵蓋此項目,而被拒諸門外,王裕佳醫生坦言,知道有合資格海外留學生欲捐無門,認為加拿大血庫應改變地域觀念,嘗試與全球相關醫療團體合作,為沒有政府醫療保險的有心人,提供採集幹細胞樣本與資料儲存,此舉不僅有助加拿大急切病患者,更裨益於全球有需要病患人士。

本月安省約克大學、貴湖大學及布魯克(Brock)大學,分別於校園舉行募捐幹細胞活動,然而一些非OHIP涵蓋之海外留學生,即使他們年齡介乎17至35歲、很希望參加活動,也因為沒有在OHIP保險下,而無法如願。

王裕佳醫生指出,不少留學生在原居地根本不知道有募捐幹細胞活動,直至在校園認識此活動,認為非常有意義而欲參與,可惜因為其醫療保險不包括此項,而未可參與。他認為加拿大血庫作為全國組織,應該改變一些因循想法,他舉例說可考慮與世界各地的關注幹細胞移植醫療團體合作,將幹細胞捐贈行動推廣至全球募捐行動。

小麗莎母親吁公眾積極登記 

■■1990年掀起本地華人捐骨髓熱誠「救救小麗莎」行動,最終雖未能救回小麗莎,但小麗莎母親對當年華裔社區的熱烈反應,銘感五內。本報記者攝
 

他指出現今世代,即使有留學生在本國提供了幹細胞樣本後回國,若其提供樣本與病患者成功配對,醫療團體也可透過社交媒體或電郵接觸到捐贈者,其樣本甚至可以配對到其他國家的有需要病者,此舉大大提高病者找到合適幹細胞之機率。

加拿大的幹細胞募捐活動源於1990年「救救小麗莎」行動,雖然最終未能拯救小麗莎,但小麗莎母親Phillipa Lue昨天呼籲公眾參與幹細胞募捐行動,她稱完全感受到那些等待幹細胞移植病者家屬,他們心裏有多難受與盼望,她憶述當時只有6歲的小麗莎,最初以為她是感冒病倒,之後確診為白血病,雖然小麗莎最終不敵癌魔,但當年「救救小麗莎」行動之成功,華人社區的熱切參與,令她們一家深受感動。

她相信小麗莎的心愿亦希望有更多病患者,有幸運之神眷顧,儘早找到合適配對幹細胞,重燃生命希望,這也是成立「小麗莎骨髓基金會」的主旨。
陳嘉年表示,雖然募捐對象是17及35歲人士,但其他人士也可鼓勵年青一輩,前往登記及做口腔採集樣本等。

有興趣參與該項活動人士,可向參與團體包括「展望青年」、「燃動青年」、105 Gibson Centre、慈濟、多倫多天主教殉道聖人堂、聖曹桂英堂、旭康會、哥倫布騎士會、生命恩泉、多倫多天主教華人聯會、加拿大中國專業人士協會等查詢。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加拿大人很快必须支付额外费用才能前往英国!

加拿大航空飞往多伦多的国际航班因紧急情况改道

华裔男子声称要杀死国会议员 被判刑2个月

宾顿市男子住宅内遇袭 受伤送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