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致中風腎衰竭!專家教做1類運動30分鐘可預防 附8大癥狀

加拿大都市网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我們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會轉化成葡萄糖,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令血糖上升,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協助血糖進入細胞以供運用。但當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減低,血糖便會不正常地升高,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分為4大類 二型糖尿個案逾90%

根據統計數字,全球約有超過4.2億人口是糖尿病患者,預計至2040年,更會增加至6.4億。根據香港統計數字顯示,估計香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占人口約一成,即每10名港人便有1名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的趨勢亦越來越明顯。

作為香港主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有不同類型,大致可分為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和繼發性糖尿病。此文將會集中討論二型糖尿病,佔全部病例幾乎超過九成,多由肥胖、不良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等因素引起。糖尿病會令血糖水平異常,長時間的高血糖水平更會引起不同的急性或慢性併發症。我們可由飲食習慣和恆常運動等方面入手,預防糖尿病發生。

糖尿病8大身體警號 嚴重恐中風腎衰竭

糖尿病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部分人可能會出現以下身體警號:

  1. 經常感到口渴
  2. 尿量增加
  3. 食量增加
  4. 體重減輕
  5. 身體疲倦
  6. 視力模糊
  7. 傷口不易癒合
  8. 黑棘皮症 (黑色素沉澱出現於頸部、腋下與大腿內側)

糖尿病如控制不佳,血糖會持續於高水平,長久下去便會出現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中風、腎衰竭和足部潰感染,嚴重更要截肢。此外,更有可能引起急性血糖過高,使患者脫水或昏迷,屬於急症。

【同場加映】甚麼是血糖高?有多高等於患糖尿病?

IMG_1867 IMG_1868 IMG_1869 IMG_1870 IMG_1871 IMG_1872 IMG_1873 IMG_1875 IMG_1877 IMG_1878 IMG_1879 IMG_1880 IMG_1881 IMG_1882 IMG_1883 IMG_1884 IMG_1885 IMG_1886 IMG_1887

糖尿病6大高風險族群 45歲以上留意

以下因素或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機會,高風險族群包括:

  1. 家族病史,直系親屬中患有糖尿病
  2. 45歲或以上人士
  3. 肥胖或超重人士
  4. 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
  5.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的女士
  6. 藥物因素,例如長期服用類固醇

預防糖尿病3大方法 做1事30分鐘減風險

1. 均衡飲食

  • 預防糖尿病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可跟隨低脂肪、低糖、低鹽及高纖維素飲食原則。此外,飲食八分飽,不要勉強吃完食物。

2. 保持理想體重

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市民可以透過預防肥胖去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並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圍可以作為肥胖症的指標,市民在家中便可為自己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是用來分析體重是否適中的最常用方法。

BMI計算方法是:體重指標 = 體重(公斤)/身高(米)2

  • BMI(體重指標)大過或等於25:屬於肥胖
  • BMI(體重指標)為23
  • BMI(體重指標)24.9:屬於過重
  • BMI(體重指標)為18.5至22.9:屬於適中
  • BMI(體重指標)少於18.5:屬於過輕

註:以上指標為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頒佈給亞洲成年人的參考,不適用於18歲以下的兒童或懷孕婦女。

3. 保持恆常運動習慣

  • 定期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建議每星期最少5天進行30分鐘或以上運動),例如:急步行、跑步、游泳、踏單車、太極等,運動量和強度應循序漸進。要符合運動的定義,需要符合兩個條件,包括涉及大肌肉的活動和活動期間要有心跳加快的跡象。

預防糖尿病可由生活習慣着手,但由於糖尿病未必會引起明顯病徵,所以定期身體檢查可以幫助及早發現早期糖尿病和糖尿病。由於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如懷疑自己患上糖尿病,應及早接受醫護人員評估,勿諱疾忌醫。糖尿病病人仍可透過自我定期監察血糖,以及改善生活習慣,以控制血糖,並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 護理及健康學院講師 蔡嘉敏

T10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随机斩人|德国节庆市集狂男挥刀3死4重伤 警拘15岁涉案人士

印度朝圣巴士在尼泊尔坠河27死16伤 整片车顶消失

泰王次子自爆肺受感染入院 公开病榻闻氧照称“我还没倒下”

日本闹米荒 超市限每户日买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