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或變成「持久戰」 專家建言調整「打法」

加拿大都市网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數逾70萬人,疫情波及202個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可能演變為「持久戰」,當前重災區應怎樣做?進入抗疫「下半場」的中國又應怎樣做?

  歐美「震中」:轉換抗疫策略

  29日舉行的「全球抗疫,四海同心」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盧山、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等中外專家交流了各國抗疫策略。

  3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稱歐洲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但從最新數據來看,「震中」或已轉移至確診病例逾14萬人的美國。因此,歐美國家的抗疫策略備受關注。

  陸蒙吉表示,德國「打法」主要有兩點,一是針對疫情發展步步為營,二是確保可持續,「計劃是起碼(與病毒)打兩年」。盧山認為,美國在前期採取的封鎖策略比較成功,但因忽略了除中國以外其他地區的輸入病例,以至於陷入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並因採用靈敏度較高的檢測方法,確診病例將繼續攀升。

  長期研究全球衛生治理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湯蓓認為,目前還難以判斷德國、美國形成既定模式。她對中新社記者分析說,兩國的防疫策略實際上「越來越緊」,也不乏「矛盾之處」。比如德國,雖提出尋找控制病毒傳播和社會經濟運作的平衡,但以兩年為期,「如何評估疫情對其他國家乃至全球的影響」。再如美國,紐約州和聯邦政府在防疫政策博弈,亦說明各州的防疫政策或也取決於其與聯邦政府的關係。

  各國「打法」:萬變不離其宗

  張文宏直言,中國採取的策略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能夠控制疫情」,歐美國家的想法是「通過比較長時間控制疫情」。隨着疫情發展,歐洲國家採取的「封城」「限制人群聚集」「呼籲佩戴口罩」等做法已與中國做法趨近。

  「傳統的隔離措施在疫情的初期可能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張文宏撰文稱,各國在初期以「保經濟」為主的措施未能明顯控制疫情後,也逐漸接受並認可這一「傳統」方法。

  湯蓓對本社記者說,無論是控制疫情相對成功的中國、新加坡、韓國,還是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打法」萬變不離其宗,即「不能僅依靠治療端來應對疫情」。中國抗疫經驗之一是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而這個原則放之四海而皆準。

  是次戰「疫」,中國快速建設方艙醫院以解決床位不足,得到廣泛認可,並被推廣至意大利、伊朗、英國、美國等國。盧山注意到美國多個州已啟動建設方艙醫院,他強調更重要的是由此把輕症患者隔離起來,以免「病例數壓垮醫療體系」。

  作為抗疫「先行者」,中國的醫護工作者還將治療技術及時分享給全球同行。李蘭娟院士在論壇上介紹了人工肝血液凈化救治重症患者的做法。另據記者了解,中國專家多次應邀在技術交流會議上詳解康復者血漿療法過程。

  展望「結束」:加強政策協調

  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但在展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時,上述專家並未給出明確而樂觀的回答。張文宏還預測今年10月後或再迎疫情高峰。

  進入抗疫「下半場」的中國既要加快復工復產,又要防止疫情反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健對本社記者說,疫情何時再來、疫情規模幾何等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應對風險的資源有限,因此政府部門需在思維上從以往的「問題解決」轉變為「風險管理」。他建言要建立不同層級的預案,儲備呼吸機等醫療物資。

  受訪專家表示,各國防疫策略也要因時因勢動態調整。比如疫情早期「外松內緊」的新加坡,當境外輸入病例逐漸增加,該國也已通過限制入境、學校停學等「硬核」措施切斷病毒傳播途徑。

  「這次疫情何時結束,取決於鏈條上最為鬆懈的環節。在公共衛生體系相對薄弱的國家結束疫情時,才是所有國家下『戰場』時。」湯蓓說。

  據她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已對公共衛生條件相對薄弱的地區緊急開展醫療人員在線培訓,並組織全球範圍內的抗疫技術交流。然而各國之間政策協調仍處於初步階段,間接造成疫情從「殲滅戰」或拖成「持久戰」。因此,國際層面亟需加強政策協調,世界衛生組織也要在衛生資源公平分配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印度学生纷纷放弃留学加拿大计划:找工作困难都劝别去!

多伦多油价明日继续下跌

气炸!夫妇乘坐加航因一尺寸问题被拒绝登机:此前从未遇到过!

加拿大主要机场在一项新排名中大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