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克大學研究:群體中存在感低 年輕人易抑鬱

加拿大都市网

約大研究發現年輕人若感到自己的存在於群體中可有可無的話,或較常現鬱結心態。 星報資料圖片

約克大學一項有關導致青年容易患上抑鬱與焦慮的學術研究,發現加國20歲左右年輕人,若感到自己於群體中的存在是可有可無的話,或較常現鬱結心態。

研究更指出,經常自我批評及沒有存在感的青年,可能會呈現厭惡自己的情緒。要改善那些情況,亟需要及時輔導及待他們進大學後,發展自我認同及存在感。

約克大學心理學系早前向247名平均年齡20歲的學生作問卷調查,發現承認自己有抑鬱、焦慮及自我厭惡傾向之受訪青年,他們普遍自青少年時期,改開始感覺到自己在群體中屬可有可無的個體,他們的存在感不大,令他們質疑到生存價值。

該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費特(Gordon Flett)表示,受訪學生當中,一旦出現存在感不足想法,他們內心多數會有一種不安感,他們害怕與人群相處,甚至在與他人相處時出現焦慮徵狀,而選擇避開人群。

他指出青年若個人存在感不足,他們愈會關閉自己,不想與他人接觸,頗難適應生活環境轉變,這樣將減低他們學習能力及自信心。不過費特教授認為,對一般具有上述情況的學生來說,當他們進入大學後,這種情緒上「自我隔離」的情況會有所改善。

建議校方通過新生活動輔導

費特形容對於這些自我存在感不足的學生而言,進入大學一年級的最大挑戰,是要離開家人,獨自入住大學及與其他陌生同學相處。在此方面,本身自我存在感不足之青年,或更感孤獨,而令其本身已有或潛在之精神抑鬱狀況更嚴重。

他建議大學在錄取新生同時,應該通過新生歡迎活動,多向每名入大學新生予以關懷,主動了解每名新生入大學後的擔憂事宜,若新生們有需要,大學方面可協助他們接受輔導,讓他們從中學順利過渡到大學生活。

該份刊登於《國際精神健康與癖癮》雜誌的心理研究文章指出,所謂「自我存在感不足」是形容「當他們身處族群中,但感到自己猶如隱形人;即使他們身處族群中,卻感到自己格格不入。」

費特教授指研究顯示這些青年,容易自我批評,對自我形象相當負面,甚至會有自我厭惡感覺,若其情緒不獲正視,他們容易出現自毀情況,所以社區、家庭及學校方面,都需要多行一步,主動關懷這類青少年,讓他們與人群聯繫,減少個人孤獨感。

星報記者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公寓大楼出现蟑螂 谁该负担灭蟑费用?法官如此判...

滑雪靴旅行背包 原价119.99打折加优惠券39.49

危机航线丨刘德华机舱中1打12 与张子枫父女联手抗劫匪!

警方查获51辆无牌摩托 多名司机被控危险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