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核技術造就了人類第一顆原子彈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工人們正在把核廢料深埋於核廢料地下處理庫 1948年

撰稿:叡

     「核能」這個詞會讓人們想起什麼呢?冷戰期間長大的北美人,大多會想起學生時代躲在課桌下的核彈襲擊演習。今天的人們,則往往頭一個想到經常傳出試射核彈的北朝鮮。

▲1950年代北美小學生經常在教室進行的「DUCK N COVER」的核彈演習

      加拿大當今核能科技可追溯到核科學初創時代。

     1900年,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迎來了久負盛名的新西蘭籍英裔科學家Ernest Rutherford。Ernest Rutherford率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並在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不僅如此,執教期間,他還培養出了12名諾貝爾獎得主。正是他當年的研究,才為加拿大日後在核能領域的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Ernest Rutherford 在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 1905年

     之後數年間,加拿大核能科技持續勻速發展,直到二戰即將打響。1937年,為迎戰軸心國德意日法西斯聯盟,英法美三國不約而同地開始注資研發核武器技術。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為了研發核武器裝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戰爭雖然帶來傷害,同時也帶來了科技進步。

     和美國山水相連的鄰國加拿大,二戰期間也是英聯邦國家的重要軍火生產基地,平均每6周就能生產一個步兵師的裝備。加拿大生產的軍艦、坦克、飛機、槍炮、罐頭食品等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被運往英聯邦各國和前線。不僅如此,加拿大還啟動了核研發計劃。憑藉豐富的鈾礦資源,加拿大興建了自己的核電站和當年首屈一指的原子能反應堆。粉筆河實驗室Chalk River Laboratories就是其中首當其衝的核反應堆基地。

▲身着塑膠防護服和面罩的工人正在清理1952年發生在粉筆河實驗室的一次核洩漏。1954年 時至今日,當年參與核洩漏的清理的部分健在工人,仍在等待聯邦政府的賠償金。

     1942年,英國加拿大兩國研究人員聯手,創建粉筆河實驗室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45年9月,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興建於戰時的粉筆河實驗室當年主要用于軍事核能科技研究,也是美國境外首個核反應堆。

▲粉筆河Chalk River實驗室 1948-1965

     當年,加拿大不僅已經有能力生產重水,擁有原子彈研發科技,還啟動了自己的原子彈研究計劃。而加拿大對美國原子彈的研發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於美國和加拿大的合作,將加拿大的核計劃併入了美國主導的曼哈頓計劃。

▲1945年曼哈頓計劃接近尾聲之時,仍是高級機密,知情者守口如瓶

     曼哈頓計劃工程集中了除卻納粹德國之外,當時西方國家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參與者上下共10多萬人。最終歷時三年,耗資20億美元,美英加三國合作研製的全球首枚原子彈於1945年7月16日誕生。在成功的核爆試驗之後,製造出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就是同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先後投擲於日本城市廣島和長崎的小男孩Little Boy和胖子Fat Man原子彈。正是這兩顆原子彈,改寫了歷史。

▲Greenpeace綠色和平組織人士聚集在安省皮克林Pickering的一處核電廠外抗議 1986年 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後

     儘管加拿大在1970年曾經簽署核不擴散條約,但在二戰結束之後直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仍然在加拿大境內部署過核武器。首批被運至加拿大的美國核武器是11枚胖子Fat Man原子彈。尤其在1963-72年間冷戰白熱化時期,加拿大境內曾經部署過最多450枚隸屬於美軍的核彈頭。

    直到1984年,加拿大空軍採用CF18戰機取代美國戰略空軍B-36轟炸機護航戰鬥機cf101之後,加拿大空軍也不再裝備美軍戰術核武器,而用常規空對空導彈取而代之。

     90年代初冷戰結束以及前蘇聯解體,也結束了加拿大政府允許美國在加拿大境內部署核武器的秘密政策。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