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评台: 彻底抛掉受害人意识 让华埠走出可喜未来

加拿大都市网

撰文:廖长仁

华埠是温哥华一个活的历史标志,既刻划了先侨饱受歧视的屈辱过去,也盛载着华人在艰困中的奋斗史,更见证温市逐步迈向多元文化的过程。温哥华市府4月22日就过往逾百年歧视华人的政策和法例,向华社正式道歉,不只是个对华裔具意义的仪式,更宣告温市彻底摆脱历史错误,全力迈向族裔共融的多元社会,而华埠就是这项宣告的活历史标志。继承先侨奋斗成果,加入创新开发的激情,才有助激活先贤落地生根精神,扫除抱残守缺的受害人意识,以枫叶国子民自立态度培育新一代独立思考,把握勤奋建设精神家园的良好契机,让华埠走出一个温哥华引以为荣的大未来。

温市华埠的出现,跟加拿大历史关系紧密。1871年7月20日,卑诗加入加拿大联邦,但附带一个条件:联邦要在10年内兴建连接东西岸的铁路。时任加拿大总理麦当劳(John A. MacDonald)1874年大选中连任失败后,兴建铁路工程因继任的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反对,迟迟未有动工,卑诗省遂于1878年发出警告,威胁要脱离联邦。同年麦当劳在大选中获胜再度执政,旋即推动兴建横加铁路计划。由于本地缺乏工人难以展开工程,有经验的工程师翁德丹克(Andrew Onderdonk)在美国从事铁路建筑期间,体会华工刻苦耐劳特质,向麦当劳表明没有华人就没有铁路,麦当劳遂推动引入华工起铁路。

一个荣辱共存的标志

华工在恶劣的环境下,建造太平洋铁路。在5年工程期间,华工死伤者众,当时甚至有一个说法:每建筑一公里铁路,就有一个华工死亡。

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总裁史密夫(Donald Smith)在铁路轨道上槌下最后一口大钉,工程完成,也把卑诗牢牢地巩固在加拿大联邦,但华人不仅未有享受成果,反遭更大的困苦,沦为用完即弃的对象。

铁路竣工,大批华工即时失业,各级政府没向有助巩固加拿大联邦的华工施予援手,联邦甚至在同一年通过《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向华人征收人头税,排斥政策初现。再加上当时普遍存在歧视言行,华人要融入本地生活,连门都没有,更有被迫执包袱之虞。部分华工开始集结在温哥华铁路总站附近,从事洗衣、裁缝,送货等行业,逐渐形成华埠。根据温市府文件,早于1887,China Town一词已出现在主流报纸上。

在不断加码的逼迫下,华人自力更生,落地生根,渐把华埠建立起来,且越见兴旺。华埠既是本地种族歧视的烙印,更属于华人奋斗自立的象征符号。

亟需承先启后的魄力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社会逐渐开放,华人竭力融入本地社群,成功“冲出唐人街”,早年华人主要聚居华埠之情不再。这其实是个健康现象,但华埠却也日渐凋零,“重振华埠”成了十多廿年来挥之不去的口号。虽然列治文市近年有“新华埠”外号,可历史深度却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保留并发展出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社区,殊不容易。政府既有主要责任,社区的持份者也亟需承先启后的魄力。

自2014年以来,华埠奇化街105号柏文发展项目争论,成了温市华埠何去何从的风向标,也具体展示区内不同愿景的碰撞。以年轻人主导的组织如“青心在唐人街”和“唐人街关注组”,反对把社区变为发展商的“一块肥肉”,力争兴建可负担房屋。这种年青的魄力和面孔,难得在华埠出现,值得重视。

然而,除了这特定诉求外,类似新兴组织牵头人对华埠的历史脉络和利益网络,究竟了解多少?而在华埠的“老侨”,又曾否尝试与这些年轻人建立友谊,把华埠一路走来有血有肉的故事,具体向新一代传递,同时彻底抛掉受害人意识?

大家都是加拿大人,要为华埠揭橥新风格,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前途,承先启后依然不可或缺,而这正是卑诗版《星岛日报》一连三天的“温市府向华裔道歉”专题,采访多位与今天华埠面貌相关人物的原因。

华埠不仅是温哥华华人标志,更是与整个社会共生的环节。能以敬畏之心传承先侨交托的成果,加上以创新的激情面对今天新形势,在多元共融氛围中坚守共享价值,相信温市华埠将可迈开大步走出,让华裔以至整个城市都引以为荣的未来!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北极光今晚或重临加拿大 这些地区出现机率较高

紧急状态!野火威胁高速公路关闭 数千人逃离贾斯珀国家公园

支持6GHz频段!TP-Link三频WiFi 6E路由器 原价189.99特价139.64

多伦多天气油价汇率 今日最高温度29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