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口音歧視?華裔博士」帶口音「授課遭批評!

加拿大都市网

■高雲香教授認為,只要語言能讓人聽懂,當中有否夾雜口音並不重要。CBC

綜合報道

多倫多的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多倫多人在各種場合聽到別人講英文時帶着口音早已司空見慣。有不同口音的人,是否會受到區別的對待?在人際交往中有什麼獨特感受?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有何影響?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昨天報道,由一位華裔女教授的經歷開始,探討這一略帶敏感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加人普遍存在口音偏見。

據CBC報道,根據2016年加拿大人口統計資料,英語為非母語的加拿大人已經佔全國總人口23%。在移民較為集中的都市區,相信比例會更高。包括受過高等教育、從事專業工作人士,如大學教授。有研究顯示,人們會依據說話人的口音來對其作出價值判斷,這種情況絕非少見。CBC採訪一位出生於中國大陸內蒙古地區、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懷雅遜大學擔任副教授的華裔女性高雲香(Yunxiang Gao,譯音)。在每個學期結束時,學生通常會匿名對其教授作出評價。在對高教授的評價中,除了課業負擔、講課風格之外,多次被學生提到的還有她的口音。一些學生表示「一直難以適應她的口音」。

研究口音二十多年的亞省亞伯達大學語言學教授德溫(Tracey Derwing)表示,人們可能因為一個人講英文所帶有的口音,而對其產生各種假定和想像。西門費沙大學語言學教授芒羅(Murray Munro)稱這種現象為「口音偏見」(accent stereotyping),即是說人們如果對一個特定的族群有偏見的話,一旦遇到講話帶這個族群口音的人,也會將其固有的負面成見加諸於這個人身上。

無獨有偶,2010年發表於「個性與社會心理學評論」(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期刊的一份社會心理學研究報告指,研究者一次又一次地發現,人們經常對某個人做出某種個人品質判斷,比如這個人是友善的、聰明的、或是懶惰的等等,而判斷的依據僅僅是這個人說話時所帶有的口音特徵。

回應指不必感低人一等

在一個專門匿名交流教授表現的網站「給我的教授打分」(Rate My Professors)上,有學生不鼓勵其他學生選修高教授在懷雅遜大學開設的中國歷史課程,原因是她的濃重(molasses-thick)口音。高對此表現平靜。她指學生不會當她面談論其口音問題,只是在學期結束時,她會讀到諸如「高教授是一個好教授,只是有口音」之類的評論。

高教授是受過足夠教育、有專業資格的教授,她的學歷和得到的榮譽都證明這一點。不過一些學生仍執着於她的口音。「我的確有口音」,她對CBC表示,「時間長了學生會習慣。他們從我這兒學到了東西,所以我不介意口音。」她認為那些沒有太多機會經歷教授不同講話風格的學生,往往可能會注意到她口音,並更經常發表評論。

亞伯達大學教授德溫表示,一些人只要聽到別人講話時帶有口音,馬上就把自己的耳朵「關閉」,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說明加拿大人應該更加習慣於聆聽帶有口音的談話。她表示可能有一些因素令講話者難以被別人理解,比如講話者詞彙量不夠或是語法錯誤。但人們往往把「聽不懂對方講話」,統統歸咎為講話者的口音。

德溫表示,如果你一聽到別人講話有口音,馬上就下意識地反應自己聽不懂,那就有可能真的聽不懂。實際上所謂「帶有嚴重口音」的演講並不難懂,只是聽者認為如果一個人講話有口音,則表示這個人沒有掌握好英語。那些帶有「外國」口音的講者更易受到判斷。

高教授指自己打從研究生時已偶爾會聽到人們會談論起「可愛的英國口音」,令她感到同樣是有帶口音,也會被分為不同等級。「我想知道人們會因為口音不同而得到如何不同對待」,比如「這個人有中國人口音」,或是「這個人的口音真可愛,真令人尊敬」。她認為語言的目的是交流,「如果你可以讓別人聽懂,有沒有口音無關緊要。」她表示,那些不能說所謂地道的英語的人,不應感到失敗或低人一等。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联邦推最大胆的按揭贷款改革 但有4大疑问

以黎冲突|真主党证第三号高层被炸死 另一大热领导继任人今又被杀

温哥华小企业网路商店被黑 Meta却置之不理

追觅dreame高级吸尘拖地机器人打5.6折